×
思维导图备注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版权信息
浏览
13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5 04:46:10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信息
表目录
图目录
序
引 言
第一章 绪论: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一、记忆的重量
二、从“历史事件”到“感情记忆”
三、相互缠绕的记忆场[18]
四、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五、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
六、媒介创伤: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七、本书结构
第二章 从暴行到大屠杀1937—1948
一、1937年的两个片段
二、海外媒体:“地狱般的四天”
三、中国报章:“为匹夫匹妇复仇”
四、战后审判:“最恐怖的暴行”
五、审判报道:“历史上最黑暗之一页”
六、南京大屠杀纪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第三章 耻化叙事与创伤建构1949—2012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
四、耻化叙事与双重创伤
五、谁在说话?
六、结语
第四章 以数字标识“记忆之所”
一、引言
二、集群及其镶嵌与“场所作为集群”
三、研究方法
四、数字标识的空间化与意义生成
五、记忆实践及其脚本化
六、结语
第五章 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
一、引言
二、数字记忆的“镶嵌性”
三、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四、构筑公祭空间
五、“生产”纪念公众
六、结语
第六章 赛博记忆的协作与争夺
一、引言
二、维基百科作为全球记忆空间
三、条目历史与记忆协作
四、记忆争夺:规则支配下的冲突与妥协
五、结语
第七章 结论:中介化与创伤过程
一、中介化与创伤叙事
二、文化创伤的中介化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全球记忆与东亚和解
注 释
参考文献
后 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