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听书
课程
榜单
标签
收录
注册
登录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文档评分:
4.0 (
0 个有效评分
)
文档语言:
中文
章节数量:
1
阅读人次:
476
收藏数量:
0
整理分享:
管理员
阅读
收藏
扫码
阅读
收藏
扫码
文档标签
计算机网络
深入
理解
文档概述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书籍目录
书籍评论 (
0
)
前言
如何阅读本书
勘误和支持
致谢
第1章 数制与编码
致谢
1.1 数制概述
1.1.2 不同数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1.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1.3 二进制数运算
1.4 二进制数的表示形式
1.3 二进制数运算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4 二进制数的表示形式
1.4.2 二进制数的四种表示形式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2.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2.3 按传输方式分
2.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2.3.2 星型拓扑结构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3.3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
3.4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通信协议
2.3.6 网状拓扑结构
第4章 物理层
2.3.8 无线局域网的两种拓扑结构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1.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3.1.3 局域网体系结构
3.1.4 例说网络体系结构各层主要功能
3.1.5 OSI/RM和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比较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4.3 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
3.3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
3.3.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好处
4.4 数字基带信号编码
3.4.2 网络通信协议的三要素
4.1 物理层概述
4.1.2 物理层所定义的特性
4.2 数据通信基础
4.6 物理层传输介质
4.2.3 数据通信的几个基本概念
4.2.4 数据传输类型
4.7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4.2.6 数据传输模式
4.8 物理层接口
4.3 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
4.3.2 数字信号不失真传输的最大传输速率限制
4.3.3 模拟信号不失真还原的最小采样频率限制
第5章 数据链路层
4.4.2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码型
5.2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4.5.2 ASK调制与解调
4.5.3 FSK调制与解调
5.3 差错控制方案
4.6 物理层传输介质
4.6.2 光纤结构及主要附件
5.4 流量控制
4.7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5.5 面向字符的BSC协议
5.6 面向比特的SDLC和HDLC协议
4.8 物理层接口
4.8.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5.7 面向字符的PPP同步传输协议
4.8.4 X.21、X.24、X.36和EIA-530接口规范
5.1 数据链路层基础
5.8 数据链路层主要网络设备
5.2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5.2.2 数据帧封装和透明传输
第6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5.2.4 流量控制
6.2 CSMA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5.3.2 循环冗余校验检错方案
5.3.3 反馈检测法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5.3.5 连续重发请求方案
5.3.6 海明纠错码
6.4 局域网标准及以太网帧格式
5.4.2 滑动窗口机制
5.5 面向字符的BSC协议
5.5.2 BSC协议数据透明传输原理
6.5 标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5.6.2 SDLC/HDLC帧结构
6.6 快速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5.7 面向字符的PPP同步传输协议
6.7 千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5.7.3 PPP链路建立、使用和拆除流程
5.7.4 PPP的PAP/CHAP身份认证
6.8 万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5.8.2 网桥及其工作原理
6.9 IEEE 802.1d协议
5.8.4 二层交换原理
6.1 MAC子层基础
6.10 IEEE 802.1q协议
6.1.3 介质争用综述
6.2 CSMA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11 IEEE 802.1w协议
6.12 IEEE 802.1s协议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6.13 IEEE 802.1x协议
6.3.3 冲突避让原理
6.3.4 CSMA/CD的不足
6.14 主要WLAN标准与技术
6.4.2 以太网帧格式综述
6.4.3 以太网LLC帧头部格式
6.4.4 以太网SNAP头部格式
6.4.5 以太网MAC帧
6.5 标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5.2 标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第7章 网络层
7.2 网络层数据交换及相关技术
6.7 千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6.7.2 1000Base-T以太网技术
6.7.3 IEEE千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6.8 万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7.3 网络层协议及报文格式
6.9 IEEE 802.1d协议
6.9.2 STP简介
6.9.3 STP的基本工作原理
6.9.4 STP的不足和增强技术
6.10 IEEE 802.1q协议
6.10.2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6.10.3 IEEE 802.1q帧头部格式
6.11 IEEE 802.1w协议
6.12 IEEE 802.1s协议
7.4 路由和路由算法
6.13 IEEE 802.1x协议
6.13.2 IEEE 802.1x主机模式
6.13.3 IEEE 802.1x认证流程
6.14 主要WLAN标准与技术
7.5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解析
6.14.3 IEEE 802.11g规范主要特性
6.14.4 IEEE 802.11n规范主要特性
7.6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原理
6.14.6 其他主要WLAN规范
7.7 网络层设备及主要技术
7.1 网络层概述
7.1.2 网络层主要作用
7.2 网络层数据交换及相关技术
7.2.2 存储-转发
7.2.3 虚电路分组交换
第8章 IP地址和子网
7.2.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7.3 网络层协议及报文格式
7.3.2 IPv4的不足
7.3.3 IPv6的主要优势
7.3.4 IPv4数据报头部格式
8.2 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7.3.6 IPv6扩展报头
7.3.7 IPv4数据报的封装与解封装
7.3.8 IPv4数据报的分段与重组
7.3.9 ARP协议报文格式及ARP表
8.3 IPv4 NAT基础
7.3.11 ICMP协议及报文格式
7.3.12 IPv6协议簇中的其他协议
7.4 路由和路由算法
8.4 IPv6地址基础
8.5 IPv6地址类型
7.4.4 路由优先级
7.4.5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和设计考虑
7.5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解析
8.6 IPv6地址自动配置
第9章 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7.5.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7.6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原理
9.2 OSPF路由协议
7.7 网络层设备及主要技术
7.7.2 路由器主要软件技术
7.7.3 三层交换机
7.7.4 三层交换机硬件结构
7.7.5 三层交换原理
9.3 IS-IS路由协议
7.7.7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主要区别
8.1 IPv4地址
8.1.2 子网掩码
8.1.3 IPv4地址的基本分类
8.1.4 有类/无类IPv4网络
8.1.5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和广播地址
8.1.6 IPv4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1.7 几种特殊的IPv4地址
8.2 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9.4 BGP
8.2.3 VLSM子网划分方法
8.2.4 VLSM子网划分示例
8.2.5 子网聚合方法及示例
8.3 IPv4 NAT基础
8.3.2 与NAT相关的主要术语
第10章 传输层
8.3.4 NAT类型
8.4 IPv6地址基础
8.4.2 IPv6地址中的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转换
8.5 IPv6地址类型
8.5.2 IPv6组播地址
8.5.3 IPv6任播地址
10.2 传输层服务功能
8.5.5 IPv6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8.6 IPv6地址自动配置
8.6.2 自动配置过程
9.1 RIP路由协议
9.1.2 RIP路由更新机制
9.1.3 RIP路由收敛机制
9.1.4 RIP报文格式
10.3 TCP概述
9.2.2 OSPF的AS与Area
9.2.3 OSPF网络路由器类型
9.2.4 DR和BDR
9.2.5 OSPF LSA类型
9.2.6 Backbone(骨干)区域
9.2.7 Stub(末梢)区域
10.4 TCP的可靠传输
9.2.9 OSPF路由计算基本过程
9.2.10 OSPF报头格式
10.5 TCP的流量控制
9.3.2 IS-IS路由协议基本术语
10.6 TCP的拥塞控制
9.3.4 IS-IS与OSPF区域及路由器邻接关系比较
10.7 UDP概述
9.3.6 IIH PDU包格式
第11章 应用层
9.3.8 SNP PDU包格式
11.2 Web服务基础
9.3.10 IS-IS的两种地址格式
9.3.11 IS-IS与OSPF的比较
9.3.12 IS-IS最短路径计算和路由表生成原理
9.4 BGP
9.4.2 BGP AS
9.4.3 BGP地址簇模型
9.4.4 BGP speaker和peer的关系
9.4.5 BGP peer会话建立
11.3 DNS服务
9.4.7 BGP的消息类型及报文格式
10.1 传输层概述
10.1.2 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服务
10.1.3 传输层服务
10.1.4 TSAP和TPDU
10.1.5 传输连接建立阶段的主要TPDU
10.1.6 数据传输阶段的主要TPDU
11.4 DHCP服务
10.1.8 传输服务原语
10.2 传输层服务功能
10.2.2 传输连接建立
11.5 电子邮件服务
10.2.4 数据传输
10.2.5 传输连接释放
10.2.6 流量控制
10.2.7 多路复用
10.2.8 崩溃恢复
10.3 TCP概述
10.3.2 TCP数据段格式
10.3.3 TCP套接字
10.3.4 TCP端口
10.3.5 TCP连接的状态转移
10.3.6 TCP传输连接的建立
10.3.7 TCP传输连接的释放
10.4 TCP的可靠传输
10.4.2 TCP的超时重传机制
10.4.3 TCP的选择性确认机制
10.5 TCP的流量控制
10.5.2 基于传输效率的考虑
10.6 TCP的拥塞控制
10.6.2 TCP拥塞控制方案
10.7 UDP概述
10.7.2 UDP数据报头部格式
11.1 应用层概述
11.1.2 应用层的C/S服务模型
11.2 Web服务基础
11.2.2 万维网的全球统一标识
11.2.3 万维网文档标记
11.2.4 HTML文档类型
11.2.5 HTML文档的“三超属性”
11.2.6 HTTP服务访问基本流程
11.2.7 HTTP的主要特性
11.2.8 HTTP请求报文格式
11.2.9 HTTP响应报文格式
11.3 DNS服务
11.3.2 DNS命名方案的设计思想
11.3.3 DNS名称空间
11.3.4 DNS名称服务器
11.3.5 DNS报文格式
11.3.6 DNS数据传输方式
11.3.7 DNS递归解析原理
11.3.8 DNS迭代解析原理
11.4 DHCP服务
11.4.2 DHCP服务的主要功能及应用环境
11.4.3 DHCP报文及其格式
11.4.4 DHCP服务的IP地址自动分配原理
11.4.5 DHCP服务的IP地址租约更新原理
11.4.6 DHCP中继代理服务
11.5 电子邮件服务
11.5.2 电子邮件消息格式
11.5.3 SMTP请求命令和应答消息
11.5.4 SMTP服务的工作原理
11.5.5 POP3请求命令及应答消息
11.5.6 POP3服务的工作原理
11.5.7 IMAP4简介
相关书籍
艺术硕士全国联考高分突破——英语阅读理解
理解父亲
深入中国——中级汉语教程
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理解“市民—公民”概念的维度
言语理解与表达直线提分手册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高分版)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同源分级进阶150篇(2014)
理解熊彼特
我所理解的生活【9787533935498】
我所理解的生活【9787533936495】
2014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基础版)
理解中国现代乡愁——理论与方法 - 李华胤
相关内容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如何理解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党史频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霍乱时期的爱情》
《基因》
《时间简史》
《小炸弹联盟》
《娱乐至死》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
小小世界.第一季01
小小世界.第一季02
小小世界.第一季03
×
分享,让知识传承更久远
×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