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良渚文明丛书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三 刻纹
浏览
2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4 11:17:03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信息
目录
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第一章 关于“良渚”的几个概念
第二章 良渚古城的文化区位
第三章 择中立国——良渚王国的都城营建
第四章 神王之所——内城中心的高台宫殿区
第五章 水乡生活的缩影——钟家港河道的重大收获
第六章 粮食满仓——古城内的粮食遗迹
第七章 四面环城——“中华第一城”的城墙遗址
第八章 兴修水利——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与研究
第九章 绝地天通——瑶山、汇观山祭坛遗址
第十章 亡者之居——等级分明的排葬体制
第十一章 神王之国,文明乍现
后记
土筑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序
第一章 反山概貌
一 反山的堆筑营建和形成过程
二 反山主要出土物
第二章 葬具和葬仪的复原
一 反山M14的复原
二 反山M12葬仪的复原
三 反山M22葬仪的复原
第三章 随葬器物
一 陶器
二 石器(石钺)
三 玉器
四 嵌玉漆器
第四章 从玉器组合看墓主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一 成组锥形器是反山墓主等级的基本标识
二 反山M17和M12墓主关系密切
三 共出特殊端饰和半圆形器的反山M12、M14、M23、M20的墓主可能都担任过“王”
四 从其他端饰看反山各墓墓主的身份和地位
五 反山M23墓主的身份和等级
第五章 反山考古的重大意义
一 “中国的土建金字塔”
二 “良渚遗址群”
三 从“平地掩埋”到棺椁葬仪
四 成组玉礼器
五 良渚玉文明和良渚文明模式
后记
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前言 玉——石之美者
第一章 发现与认识
一 从乾隆皇帝的收藏说起
二 考古的发现与认知
三 墓地中的等级与社会
四 发现消失的王国
第二章 宗教与艺术
一 神徽的发现与解读
二 良渚文化的神与鸟
三 良渚文化的龙纹
四 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第三章 权力与信仰
二 降神的法器玉琮
三 武器权杖与国王
四 玉器的种类与功能
结语
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自序 聚焦良渚陶器
第一章 陶之出处
一 墓葬
二 生活遗迹
三 堆积土
第二章 陶之类别
一 炊煮器
二 盛食器
三 水酒器
四 存储器
第三章 陶之匠心
一 器盖
二 鼻耳与把手
三 动物元素
四 异形器
第四章 陶之色泽
一 尚黑
二 红色支系
三 表皮
第五章 陶之修饰
一 弦纹和堆纹
二 镂孔
三 刻纹
四 戳点纹
五 彩绘
第六章 陶之嬗变
一 鼎
二 豆
三 双鼻壶
附录:参考文献及部分图片来源(考古报告及图录)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第一章 何以称城
二 良渚古城的发现
三 古城布局与结构
第二章 铺垫石的故事
二 铺垫石的岩石类型与组合
三 垫石产地
第三章 工程量研究与模拟实验
二 当时建造城墙需要多久
第四章 石器里的花样
一 石头打造的社会
二 因材施工
三 良渚人的智慧
第五章 石器石料何处寻
一 C形区地质概况
二 资源与石源
三 良渚人的生活圈
第六章 未完·待续
一 是时候扩大工作圈了
二 它山之石
三 寻找良渚玉魂
后记
图画与符号:良渚原始文字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前言
第一章 关于符号的研究概述
二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发现与研究回顾
第二章 表意的刻画符号
一 符号式图符
二 图画式图符
第三章 装饰性刻画纹饰
一 戳点纹符号
二 龙纹系统与鸟纹系统的装饰性刻纹
第四章 经典图符赏析
一 苏州澄湖遗址出土贯耳壶
二 余杭安溪百亩山刻符玉璧
三 几件刻纹石器的简介
结语
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第一章 良渚遗址的气候环境
(二)神秘的北纬30度
二 良渚文化的兴起与衰落
(二)那年江南好风景
(三)洪荒之力
三 怎样研究古环境
(二)神奇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
(三)“看不见”的历史
第二章 良渚遗址的动物世界
一 动物考古在良渚
(一)动物考古是什么?
(二)野外取样
(三)实验室工作
二 那些年,被人们误解的良渚动物
(一)野猪还是家猪?
(二)圣水牛≠现代水牛
(三)黄斑巨鳖、太湖鼋、癞头鼋、斯氏鳖还是斑鳖?
(四)鸡还是雉?
(五)绵羊、山羊还是苏门羚?
三 良渚人与兽同行
(一)见“微”知著
(二)制骨成器
(三)动物形象(玉器与其他艺术品中的动物形象)
第三章 良渚遗址的植物乐园
一 植物考古学的产生
二 良渚遗址的植物考古
(一)水稻种植业
(二)果蔬栽培业
(三)木材的加工利用
(四)建筑神器——草包泥
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导言
第一篇 西亚文明圈
第二章 古埃及文明
第三章 哈拉帕文明
第二篇 东亚文明圈
第二章 东南半月形地带的兴起
第三章 大中原:从仰韶晚期到庙底沟二期
第四章 西北半月形地带的形成
结语
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第一章 施昕更与《良渚》
二 施昕更与《良渚》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命名
二 1959年夏鼐命名“良渚文化”
三 苏家村出土半爿玉琮
第三章 良渚遗址群和“文明曙光”
一 1981年吴家埠遗址
二 反山的发掘
三 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的发掘
四 “良渚遗址群”的提出
五 莫角山和“最早的杭州”
第四章 “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
二 城内的考古工作
三 寻找外郭城
第五章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一 从“土垣”到“塘山”
二 高坝系统的发现
三 上帝之眼CORONA——低坝系统的发现
四 水坝的发掘
何以良渚
版权信息
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
版权信息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第一章 那些发现
二 我们对良渚文化的了解,还不到20%
三 608个良渚刻符,让考古专家们争论不已
四 神秘竖排的六个符号
五 良渚人的朋友圈,流行看图说话
六 还原一个良渚古人的工作日
七 5000年前,良渚人的水乡生活
八 杭州拱宸桥边发现良渚文化遗址
九 5000年前的这座码头,专供良渚贵族出入宫殿
十 良渚人的水井
十一 左崧泽右良渚 两种文化两种风味
十二 良渚王的陪葬,都是限量版
十三 因为良渚的11条水坝,中国水利史被改写了
十四 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十五 一大堆网红里,没想到良渚人逆袭了
十六 良渚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十七 古城内住着王族、工匠,还有吃小米的北方人
十八 良渚王国神秘消失,良渚人去了哪里
十九 闭馆315天后,良渚博物院华丽蝶变
二十 良渚遗址为什么是圣地,展览里有六个关键词
二十一 谁是良渚博物院开馆后的第一位观众
二十二 识玉寻踪,良渚古人的淘宝订单
第二章 那些人物
一 施昕更:在良渚生,为良渚生
二 57人,再探良渚,守护良渚
三 牟永抗:踏野寻古
四 他是沙漠里的一根草,环境越恶劣越能扎根
五 王明达:温其如玉
六 听阿城聊良渚
七 刘斌:考古者的俯身与仰望
八 玉琮王上的神像,他用比发丝还细的笔画出来
第三章 申遗那些事
二 5000多年前玉琮神像,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三 伦福儒:我确信,良渚遗址可以申遗成功
四 在世界考古学界,“良渚声音”正放大
五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
六 良渚文创设计,如何接“地气”
七 一眼千年,一干十年
目录
总序 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前言
第一章 何谓良渚
第二章 良渚文化的形成背景和动因
一 5500aB.P气候事件与经济模式的革命
第三章 最早的江南
第四章 聚落等级与社会
一 基层聚落的结构和组织关系的变革
二 二级聚落的结构与分析
三 一级聚落的结构与分析
第五章 权力与信仰
二 聚落的扩散和迁移
二 密集分布的散点状聚落
三 聚落片区的形成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良渚文明丛书》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