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历代散文名句鉴赏.下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543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浏览
1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4 21:26:25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编委名单
前言
宋代
487 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范仲淹〗
489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90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491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49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包拯〗
〖欧阳修〗
495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496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497 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498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言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499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00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0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0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03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04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05 至于临大事,决大疑,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506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507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508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509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510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511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512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513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苏洵〗
515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见微而知著,人人知之。
516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周敦颐〗
518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司马光〗
520 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王安石〗
522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523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苏轼〗
526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527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528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529 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530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531 人不可以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532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亡。
533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34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35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536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537 凡物皆有可观,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也。
538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539 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540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541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54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543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544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545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46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47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548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549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550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
551 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552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苏辙〗
554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555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556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黄庭坚〗
〖秦观〗
〖张戒〗
〖严羽〗
561 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562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文天祥〗
金代
明代
366 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
〖李梦阳〗
567 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
〖谢榛〗
570 子美曰“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此语宛然入画,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非沉思苦索而得之也
571 或问作诗中正之法,四溟子曰: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太生,二者似易实难。
572 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
573 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学之者不必专一而逼真也。
〖王世贞〗
575 遇有操斛,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576 摩诘才胜孟襄阳,由工入微,不犯痕迹,所以为佳。
〖袁宏道〗
578 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枣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579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80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冯梦龙〗
582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
〖汤显祖〗
584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唐顺之〗
586 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
〖归有光〗
〖钟惺〗
〖张岱〗
〖张溥〗
591 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592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夏完淳〗
清代
595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魏禧〗
〖王夫之〗
598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599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600 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
〖叶燮〗
602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
603 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
〖王士禛〗
〖刘大櫆〗
〖袁枚〗
607 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自性灵,不关堆垛。
608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609 不是此诗,恰是此诗。
〖姚鼐〗
61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龚自珍〗
〖洪仁玕〗
〖刘熙载〗
615 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
〖黄遵宪〗
近代
〖王国维〗
619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620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621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分。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历代散文名句鉴赏.下》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