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外交风云: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浏览
2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10-22 05:13:12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总目录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第三版)
前折页
书名页
目录
序章 “伟大的美国梦想”
第一章 走进泥潭
二 史迪威与赫尔利
三 赫尔利翻云覆雨
第二章 从独角戏到二重唱
二 不光彩的交易
三 一个帝国主义者的逻辑
第三章 冲突的焦点
二 进军东北
三 “外交接收”失败
第四章 难咽的苦果
二 马歇尔上任之后
三 机会仍然存在
第五章 “无法在水上步行”
二 马歇尔与东北内战
三 重蹈覆辙
结语
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后记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
从蜜月走向对抗:冷战初期的苏联与以色列关系研究(1948~1953)
前折页
书名页
《中大史学丛书》编辑说明
序言
前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1945年之前的苏联犹太政策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犹太外交
第三节 战争期间苏联政府与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往来与合作
第二章 二战后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建国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英美在犹太人问题上的矛盾
第三节 莫斯科来电与苏联巴勒斯坦政策的转变
第三章 以色列建国前后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支持
第二节 大批东欧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
第三节 来自东欧的军事援助
第四节 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耶路撒冷的“俄国财产”问题与苏以关系的破裂
第二节 冷战初期苏以双方在“俄国财产”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节 苏以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分歧及其对财产问题的影响
第四节 苏联对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俄国财产”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五章 二战后苏联国内的反犹政策与苏以断交
第二节 战后苏联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二 英文文献
三 中文文献
后记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
以公理争强权:顾维钧传
前折页
书名页
文前彩插
目录
第一章 从黄浦江畔到哈德逊河边
二 校园中的明星学生
三 留学生活动的先驱
四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第二章 外交界的年轻人
二 “二十一条”交涉中的美国牌
三 华盛顿最年轻的公使
四 “远交美以制近逼之日本”
五 未雨绸缪备和会
第三章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二 周旋于代表团内外
三 拒签和约
四 华府会议再发声
五 山东问题的结局
第四章 北洋外交的主角
二 解决中俄悬案
三 终止中比条约
四 申张主权
第五章 在派系政治的旋涡中
二 内阁频繁更替中的总长
三 依违于直奉之间的总理
四 “外交系”中的派系政治
第六章 国难当头
二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
三 国联调查团的中国顾问
四 密谋改善中苏关系
第七章 抗日外交第一线
二 驻节巴黎
三 为抗战声辩
四 争取国际援华
第八章 战时中英关系的推动者
二 英国议会代表团访华
三 新约交涉过险滩
四 筹划宋氏兄妹访英
第九章 参与创建联合国
二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三 多党多派的中国代表团
四 宪章签字第一人
第十章 重返华盛顿
二 尽心竭力争美援
三 台前幕后忙游说
四 自由主义者的无奈
第十一章 “一匹精疲力竭的老马”
二 朝鲜战争的冲击
三 一波三折的“共同防御条约”
四 心力交瘁别坛坫
第十二章 人间重晚晴
二 婚姻与家庭
三 月是故乡明
四 民国外交的见证人
结语 “以公理争强权”的外交家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
溃败之路:1904~1905年俄日战争
前折页
书名页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外交背景
2 第二阶段:向远东扩张
3 第三阶段:远东的动员——崛起之路
4 甲午战争:敌友关系的转换
5 《马关条约》修订的初步结果
6 俄国远东政策的巴尔干后方
7 博斯普鲁斯还是远东?
8 欧洲的稳定、远东的动员、新盟友的结交与失去
9 旅顺港的攫取:原因与结果
10 俄日两国在朝鲜的冲突
11 “和平渗透”的结果:义和团运动与对清战争
12 战争或合作:彼得堡与东京的抉择
13 远东抉择的外交背景:从巴尔干到波斯
14 对日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部分 战争
16 开战
17 双方的计划、俄国战争机器的优势与劣势
18 国际局势、军事行动的开端和马卡罗夫的牺牲
19 库罗帕特金出任总司令、朝鲜失守
20 关东州和旅顺港战役的开端、日军夺得制海权
21 辽阳:本该决出胜负的会战
22 辽阳之后:旅顺港和沙河
23 第二太平洋舰队的决策、组建和起航及赫尔事件
24 旅顺港的结局:第一太平洋舰队的覆灭
25 黑沟台:改变战争进程的最终尝试
26 奉天会战:指挥危机的巅峰
27 奉天会战:灾难性的撤退
28 四平街对峙、陷入僵局的陆地对抗、迈向和谈的第一步、继续出征的俄国舰队
29 对马
30 对马之后:日本与俄国的处境
31 朴次茅斯:谈判与和平
32 休战与和平:内政的影响因素
33 革命背景下的复员
34 败军战胜革命
结语
译后记
版权页
后折页
封底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文前彩插
出版说明
文前辅文
序
目录
第一章 摸索一个务实的对美外交政策
一 国民政府在开战初期的作为
二 中美关系的发展和胡适的外交使命
三 中国早期战事失利对内政和外交的影响
四 对于抗战前途的展望
五 中国主动展开对美外交
第二章 胡适受命出任驻美大使
一 国民政府对美政策重点的具体化
二 政策成果的初步检查
三 中立法和禁运事务
四 对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
五 胡适对于中国坚持抗战的贡献
第三章 1937~1939年胡适和陈光甫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
一 胡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二 陈光甫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寻求一个新的对美政策:1939~1940年来自各方的压力
一 国际环境剧烈变化
二 国内情势加速恶化
三 中国对美国观感的改变
四 中国逐渐摸索出一个新的对美政策
第五章 1940年以后外交作风的改变
一 宋子文被任命的背景
二 宋子文使命的实质与权限
三 宋子文的新作风和新阻力
第六章 1940年下半年中美关系大幅扩展
一 促成重庆政府外交政策改变的背景和因素
二 中国对美外交实质上的扩展
三 越南和缅甸通道的关闭
四 中国争取国际合作的努力:时机、动机和展望
五 蒋介石在1940年的感情世界
第七章 1941年:美国迈向中国外交舞台中央
二 中美关系开始质变
三 蒋介石个人在对美外交关系上角色的转变
四 宋子文推行“个人外交”的努力
五 1941年中国对美外交的几个里程碑
六 对个人外交的评估
七 个人外交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第八章 租借法案带来的希望和失望
二 中国政府如何应对租借法案
三 中国对陆军武器的要求
四 中美差距的外在原因
五 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华
六 太平洋战争前租借法案军火援助的总检讨
第九章 最后的冲刺:中国政府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努力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危机终于来临
三 中国开始全方位处理危机
四 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评价
五 危机回顾
第十章 结论
一 中国决心抗战和西方列强的反应
二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角色
三 中国的外交和外交官
四 历史评价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后折页
封底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外交风云: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