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设计概论 - 张焱,潘鲁生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四、改变与颠倒
浏览
3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4-04-30 04:38:4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类造物的原因
第一节 石头、泥土与火——人与环境的竞争
第二节 游牧与农耕——人与人的竞争
第三节 青铜时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
第二章 人类造物方式的演进
第一节 工业化之前的造物特征
第二节 工业化的造物特征
一、用机器取代工具
二、以物理能源取代生物能源
三、以大批量复制生产取代小规模个体加工
第三节 后工业化的造物特征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
二、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 现代设计特征的形成
第一节 从“水晶宫”到“包豪斯”
一、水晶宫博览会
二、“包豪斯”的成立
第二节 现代设计职业化与制度化道路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共性特征
一、设计的商业特征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
三、设计的科技特征
四、设计的伦理特征
五、设计的文化特征
第四章 设计的分类与整合
第一节 手工艺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
第二节 环境设计
一、城市规划设计
二、建筑设计
三、室内设计
四、景观设计
第三节 服装设计
第四节 信息设计
一、文字——理性的信息传播工具
二、图形——联想的信息传播工具
三、图像——感性的信息传播工具
第五章 设计的目的分析
第一节 使用——功能与形式之辩
第二节 方便使用——设计中的易用性特征
一、人机工程学
二、设计语义学
第三节 快乐使用——设计中的情感性特征
一、炫耀
二、游戏
三、品位
第六章 现代设计师
第一节 现代设计师的职业化
一、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区别
二、设计师与工匠(技术工人)之间的区别
三、设计师与美术家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 设计师的能力构成
一、设计师的“一专多能”
二、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第三节 设计师的道德与责任
一、设计师的道德
二、设计师的责任体现
第七章 设计专业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 设计的周边与内质
一、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人类行为对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的表达、审美与创意
一、设计的表达
二、设计的审美
三、设计的创意
第三节 设计课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公共必修课
二、专业基础课
三、专业设计课
四、专业实践课
第四节 设计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构与再造
一、模仿
二、重构
三、再造
第八章 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对知识态度的分类
一、对既有知识的顶礼膜拜
二、传播
三、运用
第二节 创造学的发展与内涵
一、国外创造学的发展
二、国内创造学的概况
三、创造力的要素
第三节 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设计中的创新思维
一、重组
二、综合
三、移植与杂交
四、改变与颠倒
五、放大与缩小
六、转换与替代
第五节 设计中的创造技法
一、组合法
二、设问法
三、逆向异想法
四、信息交合法
五、5W2H法
六、类比法
七、聚散法
八、“635”法
九、“KJ”法
十、德尔菲法
第九章 设计美的感知对象
第一节 美与设计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设计与艺术的再次重叠
第二节 功能之美——设计美的“功利”性
第三节 技术之美——设计中的“机器美学”
第四节 文化之美——设计美的精神特质
第五节 形、色、质——美的物质基础
第十章 设计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国内外不同时期审美特征对比
一、原始洞穴壁画
二、古埃及与夏商周
三、希腊化与东周秦汉
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宋元
五、文艺复兴
第二节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前后的审美特征
一、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第三节 “包豪斯”与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
第十一章 设计中的样式与风尚
第一节 样式与观念的对称
一、“样式与权力”对称
二、“样式与等级”对称
三、“样式与个性”对称
第二节 样式的触角——时尚
第三节 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
一、单纯为美
二、秩序为美
三、对称与均衡
四、节奏与韵律
五、比例与呼应
六、调和与对比
七、意境
第十二章 设计伦理分析
第一节 设计为了所有人
一、无障碍设计
二、跨代设计与广泛设计
三、普适设计
第二节 设计面向未来
一、减少
二、再利用
三、再循环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设计特征
一、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实现可持续设计的主要途径
第十三章 设计资源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设计资源
一、对自然的“仿生”
二、仿生设计的分类
第二节 传统文化设计资源
一、准确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准确把握文化的变动性
三、准确认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现代文化设计资源
第四节 设计资源滋养下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第十四章 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
第一节 传统文化复归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传统文化复归的必然性
一、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经济基础
二、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人文积淀
三、我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传统文化继承的层次性
一、借鉴文化符号,丰富设计语义阶段
二、吸收传统智慧,再造现代设计阶段
三、分析传统文化,延续生活方式阶段
四、体会文化生态,形成设计特征阶段
参考文献
后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设计概论 - 张焱,潘鲁生》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