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八次危机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五)对外政策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寻求新的经济战略发展机遇
浏览
2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2-28 11:22:09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序
自序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概念提示
目录
致谢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危机化解视角对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思考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1958一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二、危机一:1958一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危机二:1968一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五、危机三:1974一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四:1979一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表现特点
(二)1980年经济危机“硬着陆”在城市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危机五:1988—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二)经济危机与成本向“三农”的转嫁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一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危机本源变化——为什么是一场输入型危机
(二)“政府进入”是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主要经验
(三)本轮危机对“三农”与“三治”的影响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内宏观环境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四)对两次输入型危机应对环境和条件的简单比较
推荐序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Ⅰ 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Ⅱ 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Ⅲ 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大事年表
自序
自序
温铁军归来
概念提示
一、对三大问题领域的初步清理
后记
二、关于中国的《九三年》
二、关于中国的《九三年》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概念提示
引言
概念提示
概念一 :资本与政府
概念一 :资本与政府
概念二:城市化与危机周期
概念二:城市化与危机周期
概念三:政治现代化成本与债务危机
概念三:政治现代化成本与债务危机
概念四:“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
概念四:“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
概念五:危机软着陆与加强三农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专栏目录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专栏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一、危机四:1979一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专栏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2.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在于外资和外援中辍后国内的工业化进程没有中断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1958一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二、危机五:1988—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二、危机化解视角对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思考
(二)经济危机与成本向“三农”的转嫁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一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2. "发展主义”导向下的地方政府过于依赖资源环境,难以真正“以人为本”
专栏2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专栏2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结构变化
2.“草尖”离农倾向使农村内部化处理外部风险的功能弱化
2.“草尖”离农倾向使农村内部化处理外部风险的功能弱化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二、危机一:1958一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三、危机二:1968一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专栏3 城市生产的支农工业品难以下乡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专栏4 1950—1953年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
五、危机三:1974一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二、危机七: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一)危机本源变化——为什么是一场输入型危机
一、危机四:1979一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二、危机一:1958一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二)1980年经济危机“硬着陆”在城市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Ⅰ 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二、危机五:1988—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二)经济危机与成本向“三农”的转嫁
五、危机三:1974一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Ⅱ 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一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Ⅲ 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危机四:1979一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专栏6 1978—1981年工业化建设的“过度投资”
(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表现特点
专栏6 1978—1981年工业化建设的“过度投资”
专栏7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各种补贴和福利开支的表述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专栏8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财政赤字引发危机的认识及措施
专栏8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财政赤字引发危机的认识及措施
(二)1980年经济危机“硬着陆”在城市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1980年经济危机“硬着陆”在城市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3.1979—1981年危机的应对经验及其启示
2.农村工业化促进国家经济复苏的三个因素
4.“财政甩包袱”改革带来的制度成本影响深远
3.1979—1981年危机的应对经验及其启示
(一)1988—1990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4.“财政甩包袱”改革带来的制度成本影响深远
专栏9 1988年价格改革决策过程
(一)1988—1990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内在机制
专栏9 1988年价格改革决策过程
大事年表
温铁军归来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专栏10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一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专栏11 中央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
二、危机七: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危机本源变化——为什么是一场输入型危机
专栏12 王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二)“政府进入”是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主要经验
专栏12 王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专栏13 中国恢复证券市场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后记
专栏13 中国恢复证券市场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1.城市工人大规模下岗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2.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和私有化
1.城市工人大规模下岗
3.地方基层政府将增加的治理成本转嫁农村,社会矛盾严重
(三)本轮危机对“三农”与“三治”的影响
4.金融资本异化实体产业,恶化林业及环境灾难
3.地方基层政府将增加的治理成本转嫁农村,社会矛盾严重
专栏14 九十年代的林业困境
4.金融资本异化实体产业,恶化林业及环境灾难
5.土地资源资本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专栏14 九十年代的林业困境
专栏15 “第二轮圈地运动”中的房地产开发与地方政府征地
5.土地资源资本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6.危机治理对三农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
6.危机治理对三农影响的正反两个方面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内宏观环境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二、危机七: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二)“政府进入”是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主要经验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1.金融系统改革——中央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本,顺势演化成独立于地方实体产业的垄断资本
(二)“政府进入”是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主要经验
专栏16 中国近现代金融资本的形成与扩张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专栏16 中国近现代金融资本的形成与扩张
专栏17 海南发展银行随房地产市场崩盘而长期“关闭”
(四)对两次输入型危机应对环境和条件的简单比较
专栏18 配合农业银行改制的“粮改”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专栏18 配合农业银行改制的“粮改”
2.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引言
3.“政府进入”成为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基本经验
Ⅰ 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三)本轮危机对“三农”与“三治”的影响
3.“政府进入”成为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基本经验
2.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三)本轮危机对“三农”与“三治”的影响
3.对农村治理的影响:“自收自支”的乡村治理模式再次呈现危机
2.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专栏19 九十年代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3.对农村治理的影响:“自收自支”的乡村治理模式再次呈现危机
专栏19 九十年代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专栏20 近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三个阶段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专栏20 近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三个阶段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内宏观环境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专栏21 20一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变迁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内宏观环境
2.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三大过剩”与“三驾马车”失衡的加剧
专栏21 20一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变迁
3.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三大过剩”与“三驾马车”失衡的加剧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Ⅱ 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2.农村“资本池”和“劳动力池”调节功能的修复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Ⅲ 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2.农村劳动力“蓄水池”功能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专栏22 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企业倒闭和打工者失业
2.农村劳动力“蓄水池”功能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专栏22 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企业倒闭和打工者失业
(四)对两次输入型危机应对环境和条件的简单比较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Ⅰ 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二、对全球基本秩序格局演变趋势的展望
一、所谓“三个无解难题”也是全球化与世界法西斯主义成为趋势的内因
(一)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仍在深化
二、对全球基本秩序格局演变趋势的展望
(二)美国国内的危机感加剧,更依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提高
(一)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仍在深化
三、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的风险与制约
(二)美国国内的危机感加剧,更依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提高
(二)中国未来经济高增长的制约因素
三、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的风险与制约
(三)未来中美战略接近关系的制度收益与制度风险
(二)中国未来经济高增长的制约因素
四、中国的战略对策
(三)未来中美战略接近关系的制度收益与制度风险
(二)警惕两种保守主义思路
四、中国的战略对策
1.当代西方的政党“去政治化”和政党“国家化”
(二)警惕两种保守主义思路
2.全球债务危机与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内在关系
1.当代西方的政党“去政治化”和政党“国家化”
3. 中共转型的基本取向与挑战
2.全球债务危机与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内在关系
(三)谨慎处理三大关键战略关系
3. 中共转型的基本取向与挑战
2.中国金融化进程的十字路口:金融资产与实质资产的关系
(三)谨慎处理三大关键战略关系
Ⅱ 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2.中国金融化进程的十字路口:金融资产与实质资产的关系
一、联欧还是亲美:中国对外战略的两难困境
大事年表
温铁军归来
二、“亚非大陆桥”:中国对外新战略设想
一、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
Ⅲ 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关于灰色收入的调查
一、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
(二)灰色收入的内部结构
(一)关于灰色收入的调查
(二)灰色收入的内部结构
三、当前国内政策调整的重点“还账”减压
后记
(二)“还账”可能带来的连锁效用
三、当前国内政策调整的重点“还账”减压
(二)“还账”可能带来的连锁效用
四、国际形势讨论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三)要从政治高度维护中产阶级生存发展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变化
(三)要从政治高度维护中产阶级生存发展
(一)中产阶级分化向资源化发展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政治结构变化
(二)社会管理职能向国内为主的资本化发展
(一)中产阶级分化向资源化发展
三、关于全球危机和社会阶层变化的讨论意见
(二)社会管理职能向国内为主的资本化发展
(一)全球经济危机演化与中国内在矛盾
三、关于全球危机和社会阶层变化的讨论意见
(二)全球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一)全球经济危机演化与中国内在矛盾
(三)解决经济发展困境还要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需求增长
(二)全球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四)防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陷阱,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解决经济发展困境还要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需求增长
(五)对外政策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寻求新的经济战略发展机遇
(四)防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陷阱,促进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财政监管与发展跨国公司
(五)对外政策保持相应的独立性,寻求新的经济战略发展机遇
(七)小结
(六)加强财政监管与发展跨国公司
(七)小结
大事年表
附录
一、农业现代化与资本化对生态文明的背离
二、西方大规模农业产业化之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城市化是一个资本集中和风险同步集中的过程
四、未来应学习日韩走综合性合作社道路
五、怎样认识中国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及国企管理精英
后记
Table of Contents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八次危机》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