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 - 刘宪权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封面

浏览 31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4-04-30 05:27:08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封面
  • 版权信息
  • 总论
    • 前言
    • 第一讲 刑法学概述
      • 一、刑法学的历史和最新发展
        • (二)民国时期刑法学的发展
        •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刑法学的主要成就
        • (四)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的发展
      • 二、刑法学的基本内容
      • 三、学习刑法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学习刑法学的实践意义
    • 第二讲 刑法概述
      •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 (二)刑法的性质和任务
      • 二、我国刑法的产生和发展
        • (二)新中国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发展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制定和颁布的过程
        • (四)对我国《刑法》修订的问题
      •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 (二)刑法的解释
    • 第三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一)
      •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 (二)确立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 二、罪刑法定原则
        •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 第四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二)
      • (五)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
      • 三、平等适用原则
      • 四、罪刑相当原则
        • (二)罪刑相当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和体现
    • 第五讲 刑法的效力范围
      • 一、刑法效力范围概述
      •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
        •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
        • (二)刑法溯及力的问题
        • (三)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
    • 第六讲 犯罪概述
      • 一、犯罪概念
        • (二)犯罪本质的理论分析
        • (三)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征
      • 二、犯罪的分类
        • (二)犯罪的立法分类
    • 第七讲 犯罪构成
      • 一、犯罪构成概述
        •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
      • 二、犯罪构成要件
        • (二)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
        • (三)犯罪构成的类型划分
      • 三、犯罪构成与定罪
    • 第八讲 犯罪客体要件
      • 一、犯罪客体要件概述
        • (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
        • (二)犯罪客体在立法上的分类
        • (三)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
      •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 (三)研究犯罪对象的意义
    • 第九讲 犯罪客观要件
      • 一、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特征
        • (三)研究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 二、危害行为
        • (二)危害行为的特征
        • (三)危害行为的形式
        • (四)危害行为与时间、地点和方法
      • 三、危害结果
        •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
      • 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性
    • 第十讲 犯罪主体要件
      • 一、犯罪主体要件概述
        • (二)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
        • (三)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
      •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
        •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 (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 (四)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 (五)研究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 三、单位犯罪主体
        •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及其法定刑的完善
        • (四)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起刑点的差异性
    • 第十一讲 犯罪主观要件
      • 一、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 二、犯罪故意
        •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
      • 三、犯罪过失
        •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 (三)犯罪过失的认定
      • 四、犯罪动机与目的
        •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 (三)研究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意义
      • 五、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 第十二讲 排除犯罪性行为
      • 一、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述
        • (二)排除犯罪性行为的种类形式
      • 二、正当防卫
        •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 (三)正当防卫中的特殊防卫
        • (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 三、紧急避险
        •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 第十三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
      •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
      • 二、犯罪既遂
        •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 三、犯罪预备
        •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
        • (三)犯罪预备的认定
        • (四)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
      • 四、犯罪未遂
        •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 (三)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围
        • (四)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 五、犯罪中止
        • (二)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 第十四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二)
      • 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态认定中疑难问题分析
        • (二)危险状态下停止犯罪的形态
        • (三)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态
    • 第十五讲 共同犯罪
      • 一、共同犯罪概述
      •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
        • (二)片面合意的认定
        • (三)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的共同犯罪认定
        • (四)共同犯罪成员的刑事责任认定
      •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 五、部分共犯停止犯罪问题
    • 第十六讲 罪数形态
      • 一、罪数形态概述
        • (二)罪数形态的基本特征
      • 二、一罪的类型
        • (二)实质的一罪
        • (三)法定的一罪
        • (四)处断的一罪
      • 三、数罪的分类
    • 第十七讲 刑罚论(一)
      • 一、刑罚论概述
        • (二)刑罚的功能与目的
        • (三)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 二、刑罚裁量概述
        • (二)刑罚裁量的原则
        • (三)刑罚裁量中的情节
      • 三、累犯
      • 四、自首
      • 五、立功
      • 六、数罪并罚
        • (二)数罪并罚的相关疑难问题
    • 第十八讲 刑罚论(二)
      • 七、缓刑
        • (二)缓刑的考验程序
        • (三)战时缓刑制度与一般缓刑制度
        • (四)缓刑适用的相关疑难问题
      • 八、刑罚执行制度
        • (二)减刑
        • (三)假释
      • 九、刑罚消灭制度
        • (二)时效
        • (三)赦免
  • 分论
    • 第一讲 刑法分论概述
      • 一、刑法分则体系
        • (二)刑法分论研究的意义
        • (三)刑法分则的体系和特点
      • 二、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 (二)罪名
        • (三)法定刑
      • 三、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
        • (二)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 四、刑法分则中的法律拟制与注意规定
    • 第二讲 危害公共安全罪
      •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 二、放火罪
      • 三、破坏交通工具罪
      • 四、破坏交通设施罪
      • 五、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 (二)持有行为的认定
      • 六、交通肇事罪
        • (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 (三)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
        • (四)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
        • (五)交通肇事罪与类似犯罪
      • 七、危险驾驶罪
        • (二)危险驾驶罪的出罪情形
        • (三)危险驾驶罪与其他犯罪
        • (四)危险驾驶罪客观行为方式的立法完善
    • 第三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
      • 一、伪造货币罪
      •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
      • 三、高利转贷罪
        • (二)对“高利”标准的认定
        • (三)对“转贷牟利目的”的认定
        • (四)用到期贷款进行高利放贷牟利的行为的定性
        • (五)利用自有资金高利转贷行为的认定
        • (六)对于将贷款余额高利转贷他人牟取非法利益行为的定性
        • (七)对于内外勾结高利转贷牟利行为的定性
      • 四、骗取贷款罪
        • (二)骗取贷款罪的主观方面
        • (三)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
    • 第四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二)
      • 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二)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公众”的界定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 (四)委托理财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 (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罪的界定
        • (六)非法集资相关问题的研究
      • 六、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 (二)变造票据行为的认定
        • (三)伪造信用卡行为的认定
        • (四)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罪数认定
      • 七、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行为的认定
        •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的认定
    • 第五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三)
      • 八、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 (二)“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交易活动”行为的定性
        • (三)内幕交易“利用”行为的定性
        • (四)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定性
        • (五)内幕交易“不作为”行为的定性
        • (六)“内幕人员”的界定
        • (七)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
      • 九、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 (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司法认定
      • 十、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
        • (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主观方面
        • (三)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第六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四)
      • 十一、洗钱罪
        • (二)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完善问题
    • 第七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五)
      • 十二、贷款诈骗罪
        • (二)贷款诈骗和贷款纠纷
        • (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单独或参与骗贷行为的定性
        • (四)事后故意不归还贷款行为的认定
        • (五)以骗取担保的形式骗取贷款行为的定性
      • 十三、信用卡诈骗罪
        • (二)拾得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认定
        • (三)“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
        • (四)以诈骗、抢夺、侵占等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定性
        • (五)伪造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定性
        • (六)“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行为的认定
        • (七)涉第三方支付方式侵财行为的认定
        • (八)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理解
    • 第八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六)
      • 十四、保险诈骗罪
        • (二)对虚构保险标的的理解及相关行为的定性
        • (三)冒名骗赔行为的定性
        • (四)被保险人采用自损方式让他人获取保险金行为的定性
        • (五)故意扩大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定性
        • (六)保险诈骗共同犯罪形态的认定
      • 十五、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
      • 十六、侵犯知识产权罪
        • (二)假冒注册商标罪
        • (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 (四)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 (五)假冒专利罪
        • (六)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 (七)侵犯商业秘密罪
      • 十七、非法经营罪
        • (二)“非法经营活动”的形式
        • (三)信用卡养卡套现行为的刑法分析
    • 第九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
      • 一、故意杀人罪
        • (二)故意杀人罪的认定
        • (三)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 (四)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
      • 二、故意伤害罪
        • (二)故意伤害罪的认定
    • 第十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二)
      • 三、强奸罪
        • (二)强奸罪的认定
        • (三)强奸罪的法定刑
    • 第十一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三)
      • 四、非法拘禁罪
        • (二)非法拘禁罪中的结果加重犯和转化犯的认定
        • (三)绑架、拘禁索债型犯罪的认定
      • 五、绑架罪
        • (二)绑架罪的认定
        • (三)偷盗婴幼儿行为的定性
        • (四)“职业绑手”受雇控制被害人行为的定性
      • 六、拐卖妇女、儿童罪
        • (二)拐卖人口犯罪的构成要件
    • 第十二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四)
      •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司法认定
      • (四)盗婴医生的罪与罚
      • (五)我国惩治拐卖人口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 七、侮辱罪
      • 八、诽谤罪
        • (二)诽谤罪和侮辱罪的联系
        • (三)诽谤罪和侮辱罪的区别
      • 九、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 十、重婚罪和破坏军婚罪
      • 十一、虐待罪和遗弃罪
    • 第十三讲 侵犯财产罪(一)
      •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
      • 二、抢劫罪
        • (二)转化型抢劫的认定
        • (三)抢劫罪加重情节的认定
    • 第十四讲 侵犯财产罪(二)
      • 三、盗窃罪
        • (二)盗窃罪数额的认定
        • (三)盗窃罪既遂与未遂标准的认定
        • (四)盗窃罪的处罚
        • (五)对“许霆案”的几点思考
        • (六)盗窃罪司法解释若干疑难问题解析
      • 四、诈骗罪
        • (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三)诈骗罪客观行为表现形式分析
        • (四)诈骗罪与其他财产犯罪
      • 五、抢夺罪
    • 第十五讲 侵犯财产罪(三)
      • 六、敲诈勒索罪
      • 七、侵占罪
        • (二)侵占罪的客观特征
        • (三)侵占罪与其他财产犯罪
    • 第十六讲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一、妨害公务罪
      • 二、招摇撞骗罪
        • (二)招摇撞骗罪与其他犯罪
        • (三)招摇撞骗罪的处罚
      • 三、寻衅滋事罪
        • (二)处理虐童行为的应然路径
      • 四、传授犯罪方法罪
        • (二)传授犯罪方法罪的认定
        • (三)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处罚
      • 五、赌博罪
      • 六、开设赌场罪
      • 七、窝藏、包庇罪
      • 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 九、脱逃罪
        • (二)脱逃罪的犯罪形态
      • 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 十一、组织、强迫卖淫罪
      • 十二、协助组织卖淫罪
    • 第十七讲 贪污贿赂罪(一)
      • 一、贪污罪
        • (二)贪污罪的认定
        • (三)贪污罪的处罚
      • 二、挪用公款罪
        • (二)挪用公款罪共犯的认定
        • (三)挪用公款罪的罪名转化
        • (四)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
      • 三、受贿罪
    • 第十八讲 贪污贿赂罪(二)
      • (二)新型受贿罪的认定
      • (三)特定关系人受贿行为的认定
      • (四)其他特殊情形的认定
      • (五)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且渎职行为的罪数形态分析
      •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
        • (三)“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
      • 五、行贿罪
      • 六、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刑法学名师讲演录 - 刘宪权》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