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人格心理学_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13.9.2 文化和人性
浏览
3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2-21 07:56:0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译者序
1.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人生的哲学
2.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深刻的学说
3.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译者序
2.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深刻的学说
3.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前言
重要栏目
重点推荐
前言
重点推荐
第一部分 概述
1.2 人格理论预览
1.2.2 不同的人格理论是截然分隔的吗
第2章 如何对人格进行测量和研究
2.1.2 效度
2.2 偏向
2.2.2 种族偏见
2.2.3 性别偏向
2.3 各种人格测验
2.3.2 Q分类测验
2.3.3 他人评定
2.3.4 生物学测量
2.3.5 行为观察
2.3.6 访谈
2.3.7 表达行为
2.3.8 文献分析和传记
2.3.9 投射测验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风格信息
2.3.11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2.4 哪些不能测量人格
2.5 研究设计
2.5.2 相关研究
2.5.3 实验研究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道德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1.3.2 宗教
1.3.3 进化生物学
1.3.4 测验
1.3.5 现代理论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情境和文化
1.5 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格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一部分 概述
1.2 人格理论预览
1.2.2 不同的人格理论是截然分隔的吗
第2章 如何对人格进行测量和研究
2.1.2 效度
2.2 偏向
2.2.2 种族偏见
2.2.3 性别偏向
2.3 各种人格测验
2.3.2 Q分类测验
2.3.3 他人评定
2.3.4 生物学测量
2.3.5 行为观察
2.3.6 访谈
2.3.7 表达行为
2.3.8 文献分析和传记
2.3.9 投射测验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风格信息
2.3.11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2.4 哪些不能测量人格
2.5 研究设计
2.5.2 相关研究
2.5.3 实验研究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道德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1.3.2 宗教
1.3.3 进化生物学
1.3.4 测验
1.3.5 现代理论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情境和文化
1.5 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格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二部分 人格研究的八大取向
3.1.2 心理结构
3.2 性心理的发展
3.2.2 肛门期
3.2.3 生殖器期
3.2.4 潜伏期
3.2.5 生殖期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的人格理论:认同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4.2 艾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情结和社会的重要性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4.3.2 基本焦虑
4.3.3 自我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4.4 通向现代派理论的桥梁
4.4.2 海因兹·哈特曼
4.5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连接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关系理论
4.5.3 海因茨·科胡特
4.5.4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4.6 艾里克·埃里克森——整个生命周期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4.6.2 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4.7 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理论
4.7.2 自我监控
4.7.3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4.7.4 可能性自我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3 男性与女性
第5章 人格的生物学取向
5.1.2 安吉尔曼综合征:基因与人格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5.2.2 艾森克的气质模型
5.2.3 趋近、抑制和调节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5.2.5 大脑半球与人格
5.1.3 行为基因组学
5.3 双生子研究
5.3.2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5.3.3 教养与非共享环境差异
5.3.4 精神分裂症
5.3.5 精神分裂症双生子的推断
5.4 性别认同与同性恋
5.4.2 亲属选择
5.4.3 性激素与性体验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5.5.2 生理疾病对人格的影响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5.6 生成性环境的影响
5.6.2 外貌揭示人格吗?人格的体型论
5.7 他人的反馈作用
5.8 社会生物学与进化人格理论
5.8.2 灰姑娘效应
5.8.3 进化与文化
5.9 人格与公共政策
5.9.2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5.9.3 人类基因组:未来的种族优生学?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4 防御机制
3.4.2 反向形成
3.4.3 否认
3.4.4 投射
3.4.5 替代
3.4.6 升华
3.4.7 退行
3.4.8 合理化
第6章 人格的行为主义学习取向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6.2 行为主义方法的起源:华生的行为主义
6.2.2 对小阿尔伯特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恐惧条件反射和系统脱敏
6.1.3 消退过程
6.3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6.3.2 用操作理论来描述人格
6.3.3 强化控制
6.3.4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沃尔登第二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反射
6.4 行为主义的应用:人格变化和个体差异
6.4.2 外部原因和自由意志或自由选择
6.1.5 条件反射原理应用的复杂性
6.5 其他人格学习理论
6.5.2 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和米勒
6.5.3 习惯等级
6.5.4 驱力冲突
6.5.5 育儿模式和人格:罗伯特R.西尔斯
6.5.6 现代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6.6 行为主义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6.7 评价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5 跨文化问题
第7章 人格的认知和社会认知取向
7.1.2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7.2 知觉与信息加工机制
7.2.2 类型化
7.2.3 注意控制
7.2.4 注意的个体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7.2.5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7.1.3 认知风格变量
7.3 人人都是科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7.3.2 角色建构库测验
7.4 社会智力
7.5 人格变量中的解释风格
7.5.2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式
7.6 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7.6.2 强化的作用
7.6.3 心理情境
7.6.4 控制点
7.7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7.7.2 观察学习
7.7.3 自我效能感
7.7.4 自我调节过程
7.8 如同计算机一样的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第8章 人格的特质和技能方面
8.1.2 荣格之内外倾
8.2 戈登·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8.2.2 文化的重要性
8.2.3 机能对等
8.2.4 共同特质
8.2.5 个人倾向
8.1.3 统计学的应用:卡特尔
8.3 当代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8.3.2 职业生涯规划和其他重要的成果
8.3.3 比五个多,还是少
8.3.4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8.3.5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证据
8.1.4 Q数据、T数据、L数据和16PF
8.4 人格判断
8.4.2 零熟人
8.4.3 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8.5 类型
8.6 动机
8.6.2 亲和需要
8.6.3 权力需要
8.6.4 动机的测量
8.6.5 表现需要
8.7 表现风格
8.7.2 支配、领导、影响
8.7.3 表现性和健康
8.8 能力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3.7.3 记忆增强
3.7.4 婴儿期的遗忘
3.7.5 阈下知觉
3.7.6 记忆
3.7.7 遗忘症
第9章 人格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取向
9.1.2 现象学的观点
9.2 人本主义
9.2.2 与他人的关系界定我们的人性
9.2.3 人的潜能运动
9.3 爱是生活的中心:埃里克·弗洛姆
9.3.2 辩证的人本主义:超越冲突
9.3.3 有证据支持弗洛姆的观点吗,焦虑的时代吗
9.4 责任:卡尔·罗杰斯
9.4.2 成长、内部控制、经历着的人
9.4.3 来访者中心疗法
9.4.4 成为你自己
9.5 焦虑和恐惧
9.5.2 个人的选择:维克多·弗兰克尔
9.5.3 存在自由意志吗
9.6 自我实现:亚伯拉罕·马斯洛
9.6.2 高峰体验
9.6.3 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9.6.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9.6.5 自我实现的测量
9.7 幸福和积极心理学
9.7.2 美国悖论
9.8 对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进一步评估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第10章 人格的人-情境交互作用取向
10.1.2 人格是一种人际交往类型
10.2 动机与目的:亨利·莫瑞
10.2.2 主题
10.2.3 叙事心理学:莫瑞的影响
10.2.4 其他相关概念
10.3 现代交互作用理论的开端:沃尔特·米歇尔
10.3.2 米歇尔的理论
10.3.3 归因
10.3.4 效度
10.4 情境的作用
10.4.2 情境中的“人格”
10.4.3 跨情境的一致性
10.4.4 镜像神经元
10.4.5 个人和社会情境
10.4.6 寻找和创造情境
10.5 时间: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10.5.2 准备状态
10.6 交互作用、情绪和发展
10.6.2 自我的发展
10.6.3 理解难以置信的犯罪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二部分 人格研究的八大取向
3.1.2 心理结构
3.2 性心理的发展
3.2.2 肛门期
3.2.3 生殖器期
3.2.4 潜伏期
3.2.5 生殖期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的人格理论:认同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4.2 艾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情结和社会的重要性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4.3.2 基本焦虑
4.3.3 自我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4.4 通向现代派理论的桥梁
4.4.2 海因兹·哈特曼
4.5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连接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关系理论
4.5.3 海因茨·科胡特
4.5.4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4.6 艾里克·埃里克森——整个生命周期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4.6.2 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4.7 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理论
4.7.2 自我监控
4.7.3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4.7.4 可能性自我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3 男性与女性
第5章 人格的生物学取向
5.1.2 安吉尔曼综合征:基因与人格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5.2.2 艾森克的气质模型
5.2.3 趋近、抑制和调节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5.2.5 大脑半球与人格
5.1.3 行为基因组学
5.3 双生子研究
5.3.2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5.3.3 教养与非共享环境差异
5.3.4 精神分裂症
5.3.5 精神分裂症双生子的推断
5.4 性别认同与同性恋
5.4.2 亲属选择
5.4.3 性激素与性体验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5.5.2 生理疾病对人格的影响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5.6 生成性环境的影响
5.6.2 外貌揭示人格吗?人格的体型论
5.7 他人的反馈作用
5.8 社会生物学与进化人格理论
5.8.2 灰姑娘效应
5.8.3 进化与文化
5.9 人格与公共政策
5.9.2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5.9.3 人类基因组:未来的种族优生学?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4 防御机制
3.4.2 反向形成
3.4.3 否认
3.4.4 投射
3.4.5 替代
3.4.6 升华
3.4.7 退行
3.4.8 合理化
第6章 人格的行为主义学习取向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6.2 行为主义方法的起源:华生的行为主义
6.2.2 对小阿尔伯特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恐惧条件反射和系统脱敏
6.1.3 消退过程
6.3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6.3.2 用操作理论来描述人格
6.3.3 强化控制
6.3.4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沃尔登第二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反射
6.4 行为主义的应用:人格变化和个体差异
6.4.2 外部原因和自由意志或自由选择
6.1.5 条件反射原理应用的复杂性
6.5 其他人格学习理论
6.5.2 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和米勒
6.5.3 习惯等级
6.5.4 驱力冲突
6.5.5 育儿模式和人格:罗伯特R.西尔斯
6.5.6 现代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6.6 行为主义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6.7 评价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5 跨文化问题
第7章 人格的认知和社会认知取向
7.1.2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7.2 知觉与信息加工机制
7.2.2 类型化
7.2.3 注意控制
7.2.4 注意的个体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7.2.5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7.1.3 认知风格变量
7.3 人人都是科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7.3.2 角色建构库测验
7.4 社会智力
7.5 人格变量中的解释风格
7.5.2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式
7.6 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7.6.2 强化的作用
7.6.3 心理情境
7.6.4 控制点
7.7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7.7.2 观察学习
7.7.3 自我效能感
7.7.4 自我调节过程
7.8 如同计算机一样的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第8章 人格的特质和技能方面
8.1.2 荣格之内外倾
8.2 戈登·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8.2.2 文化的重要性
8.2.3 机能对等
8.2.4 共同特质
8.2.5 个人倾向
8.1.3 统计学的应用:卡特尔
8.3 当代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8.3.2 职业生涯规划和其他重要的成果
8.3.3 比五个多,还是少
8.3.4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8.3.5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证据
8.1.4 Q数据、T数据、L数据和16PF
8.4 人格判断
8.4.2 零熟人
8.4.3 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8.5 类型
8.6 动机
8.6.2 亲和需要
8.6.3 权力需要
8.6.4 动机的测量
8.6.5 表现需要
8.7 表现风格
8.7.2 支配、领导、影响
8.7.3 表现性和健康
8.8 能力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3.7.3 记忆增强
3.7.4 婴儿期的遗忘
3.7.5 阈下知觉
3.7.6 记忆
3.7.7 遗忘症
第9章 人格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取向
9.1.2 现象学的观点
9.2 人本主义
9.2.2 与他人的关系界定我们的人性
9.2.3 人的潜能运动
9.3 爱是生活的中心:埃里克·弗洛姆
9.3.2 辩证的人本主义:超越冲突
9.3.3 有证据支持弗洛姆的观点吗,焦虑的时代吗
9.4 责任:卡尔·罗杰斯
9.4.2 成长、内部控制、经历着的人
9.4.3 来访者中心疗法
9.4.4 成为你自己
9.5 焦虑和恐惧
9.5.2 个人的选择:维克多·弗兰克尔
9.5.3 存在自由意志吗
9.6 自我实现:亚伯拉罕·马斯洛
9.6.2 高峰体验
9.6.3 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9.6.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9.6.5 自我实现的测量
9.7 幸福和积极心理学
9.7.2 美国悖论
9.8 对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进一步评估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第10章 人格的人-情境交互作用取向
10.1.2 人格是一种人际交往类型
10.2 动机与目的:亨利·莫瑞
10.2.2 主题
10.2.3 叙事心理学:莫瑞的影响
10.2.4 其他相关概念
10.3 现代交互作用理论的开端:沃尔特·米歇尔
10.3.2 米歇尔的理论
10.3.3 归因
10.3.4 效度
10.4 情境的作用
10.4.2 情境中的“人格”
10.4.3 跨情境的一致性
10.4.4 镜像神经元
10.4.5 个人和社会情境
10.4.6 寻找和创造情境
10.5 时间: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10.5.2 准备状态
10.6 交互作用、情绪和发展
10.6.2 自我的发展
10.6.3 理解难以置信的犯罪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三部分 在个体差异上的应用
11.2 人格性别差异简史
11.2.2 19世纪的观点
第12章 压力、调节和健康差异
12.1.2 病人角色
12.2 人格与冠心病
12.2.2 愤怒的抗争
12.2.3 放弃
12.2.4 其他疾病
12.1.3 疾病引起的人格改变
12.3 人类白蚁
12.3.2 社交性
12.3.3 愉悦
12.3.4 承受压力的被试
12.3.5 心理健康
12.1.4 人格障碍
12.4 责备受害者
12.1.5 先置性素质-压力模型
12.5 自愈型人格
12.5.2 信任和奉献
12.6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自愈型人格的影响
12.6.2 认同、道德和目标
12.6.3 一致感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3 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11.3.2 孕期性激素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11.3.3 性激素在青春期及其后的影响
第13章 文化、宗教和族群:过程和区别
13.2 人格与文化的历史研究
13.2.2 政治文化的实验室研究——勒温的贡献
13.2.3 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
1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13.4 科学推断的偏差:以种族为例
13.4.2 美国困境
13.5 宗教
13.6 社会经济地位对人格的影响
13.7 语言:一种文化影响
13.7.2 通用语言中衍生的文化:聋人的社会
13.7.3 作为官方语言:“唯英语”运动
13.7.4 语言和思想
13.7.5 双语制会造成两种人格吗
13.7.6 语言和社会交互作用
13.7.7 性别和语言
13.8 文化和测验
13.8.2 刻板印象威胁
13.9 人格与文化的通用模型
13.9.2 文化和人性
13.9.3 文化和理论
13.10 当下的研究方向
13.10.2 族群社会化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4 从八种理论视角看人格的性别差异
第14章 爱 与 恨
14.1.2 仇恨的精神分析解读
14.2 仇恨的评估
14.1.3 仇恨的新精神分析观点解读
14.3 爱的人格
14.3.2 爱的精神分析解释
14.3.3 爱的新精神分析解释
14.3.4 爱的认知观点
14.3.5 爱的存在-人本主义观点
14.3.6 爱的文化差异
14.3.7 特质与交互作用的观点:孤独
14.1.4 仇恨和权威主义:埃里克·弗洛姆
14.4 爱的歧途:危险或激烈的性行为
14.1.5 仇恨的人本主义理论解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14.1.6 特质论:仇恨特质
重要的理论家
14.1.7 仇恨的认知主义解读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14.1.8 学习理论:仇恨是习得性行为
建议阅读
14.1.9 仇恨的文化差异
11.4.1 精神分析理论
11.4.3 生物及进化理论
11.4.4 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
11.4.5 认知理论:性别图式理论
11.4.6 特质理论: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
11.4.7 人本主义理论
11.4.8 交互作用理论:社会及人际特征
11.5 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1.6 爱和性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三部分 在个体差异上的应用
11.2 人格性别差异简史
11.2.2 19世纪的观点
第12章 压力、调节和健康差异
12.1.2 病人角色
12.2 人格与冠心病
12.2.2 愤怒的抗争
12.2.3 放弃
12.2.4 其他疾病
12.1.3 疾病引起的人格改变
12.3 人类白蚁
12.3.2 社交性
12.3.3 愉悦
12.3.4 承受压力的被试
12.3.5 心理健康
12.1.4 人格障碍
12.4 责备受害者
12.1.5 先置性素质-压力模型
12.5 自愈型人格
12.5.2 信任和奉献
12.6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自愈型人格的影响
12.6.2 认同、道德和目标
12.6.3 一致感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3 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11.3.2 孕期性激素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11.3.3 性激素在青春期及其后的影响
第13章 文化、宗教和族群:过程和区别
13.2 人格与文化的历史研究
13.2.2 政治文化的实验室研究——勒温的贡献
13.2.3 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
1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13.4 科学推断的偏差:以种族为例
13.4.2 美国困境
13.5 宗教
13.6 社会经济地位对人格的影响
13.7 语言:一种文化影响
13.7.2 通用语言中衍生的文化:聋人的社会
13.7.3 作为官方语言:“唯英语”运动
13.7.4 语言和思想
13.7.5 双语制会造成两种人格吗
13.7.6 语言和社会交互作用
13.7.7 性别和语言
13.8 文化和测验
13.8.2 刻板印象威胁
13.9 人格与文化的通用模型
13.9.2 文化和人性
13.9.3 文化和理论
13.10 当下的研究方向
13.10.2 族群社会化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4 从八种理论视角看人格的性别差异
第14章 爱 与 恨
14.1.2 仇恨的精神分析解读
14.2 仇恨的评估
14.1.3 仇恨的新精神分析观点解读
14.3 爱的人格
14.3.2 爱的精神分析解释
14.3.3 爱的新精神分析解释
14.3.4 爱的认知观点
14.3.5 爱的存在-人本主义观点
14.3.6 爱的文化差异
14.3.7 特质与交互作用的观点:孤独
14.1.4 仇恨和权威主义:埃里克·弗洛姆
14.4 爱的歧途:危险或激烈的性行为
14.1.5 仇恨的人本主义理论解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14.1.6 特质论:仇恨特质
重要的理论家
14.1.7 仇恨的认知主义解读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14.1.8 学习理论:仇恨是习得性行为
建议阅读
14.1.9 仇恨的文化差异
11.4.1 精神分析理论
11.4.3 生物及进化理论
11.4.4 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
11.4.5 认知理论:性别图式理论
11.4.6 特质理论: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
11.4.7 人本主义理论
11.4.8 交互作用理论:社会及人际特征
11.5 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1.6 爱和性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四部分 结论和未来展望
15.1.2 乌托邦世界和奖惩的滥用
15.2 再次审视八种人格理论
15.2.2 确实存在八种观点吗
15.2.3 这些理论可以合并吗
15.1.3 遗传超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15.1.4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吗
建议阅读
第四部分 结论和未来展望
15.1.2 乌托邦世界和奖惩的滥用
15.2 再次审视八种人格理论
15.2.2 确实存在八种观点吗
15.2.3 这些理论可以合并吗
15.1.3 遗传超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15.1.4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吗
建议阅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人格心理学_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