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 - 孙宜学著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第七节 奥尼尔的“马可·波罗”及中国
浏览
7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4-04-30 00:20:20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封面
版权信息
丛书编委会(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序)
序一 语言与文化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础
序二 全面规划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前言
第一章 探索与创新篇
第一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二十个关键问题
第二节 中外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比较:以形成“中国模式”为目的
第三节 在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两个“不知不觉”:汉语国际传播的现实与理想
第二章 翻译与文化篇
第一节 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的现状与展望
第二节 翻译传播:为何与何为——以《礼记·王制》为例
第三节 我们应该翻译什么样的文学——金庸小说风靡海外的启示
第四节 汉学家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以葛浩文为例
第五节 20世纪20年代德国“东方文化热”的启示——以泰戈尔与辜鸿铭为例
第六节 文化传播中的“神话”与“孤独”现象——以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中国命运为例
第三章 经济与文化篇
第一节 经济基础决定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以晚清大使观西剧为例
第二节 经贸引领文化,还是文化引领经贸——以德国创办“德华大学”为例
第三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三个层次——“送出去”→“卖出去”→“融进去”
第四节 茅台酒与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四章 中国形象篇
第一节 中国他者与西方自我——西方中国形象变迁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美国中国形象二元对立
第三节 初识中国的美国:一只养尊处优的猫——从淘金热到第一次排华
第四节 美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东方福尔摩斯”陈查理: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第六节 奥尼尔的中国形象:天边外的黄金城
第七节 奥尼尔的“马可·波罗”及中国
第八节 从“极东支那”到“龙象共舞”——印度千年中国形象的变迁
第九节 跨文化冲突:与“他者”还是与自我——以中国“泰戈尔之战”为例
第五章 同济实践篇
第一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同济模式”
第二节 “文革”与“启蒙”的对话——王安忆《启蒙时代》德国巡讲记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三次百家争鸣
第四节 同济大学留学生培养:“十个为什么”
后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 - 孙宜学著》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