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台湾《传记文学》珍藏系列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制作后记

浏览 8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1-23 05:39:4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凡例
  • 王映霞自传
    •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悲剧 ——《王映霞自传》代序
    • 前言
    • 彩霞映天
    • 到外祖父家去
    • 搬进新房子
    • 我是个幸运儿
    • 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 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 到温州去
    • 初见郁达夫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返杭后收到的第一封信
    • 苦恋
    • 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 郁达夫笔下的定婚之夜
    • 《日记九种》的风波
    • 结婚的波折
    • 我们的小家庭
    • 掌勺、喝酒、散步
    • 内山完造
    • 我记忆中的鲁迅
    • 阳春和静子的诞生
    • 收版税和做“护士”
    • 裂痕的出现
    • 他又出走了
    • 我家的常客
    • 多病的白薇
    • 略谈徐志摩和胡适
    • 为蒋光慈介绍女友
    • 参加赵景深的婚礼
    • 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
    • 移家杭州
    • 到青岛等地避暑
    • 三儿之殇
    • 风雨茅庐
    • 到福州去
    • 日本之行
    • 避难富阳
    • 在丽水又见到许绍棣
    • 我为孙多慈与许绍棣做媒
    • 气死人的“启事”
    • 到湖南汉寿之后
    • 去新加坡
    • 我在新加坡写的文章
    • “大风”刮走了最后情结
    • 终于离婚
    • 在重庆
    • 一个忠厚善良的伴侣
    • 囹圄生活二十天
    • 我又当了教师
    • “文革”中的遭遇
    • 他虽去犹在
    • 我是文史馆里的“小妹妹”
    • 我的儿孙们
    • 胡健中先生
    • 他去了,他也去了
    • 附录
      • 我与鲁迅许广平夫妇
      • 记丁玲
      • 我与女作家白薇
      • 我与女明星王莹
      • 送别胡健中先生
  • 问学谏往录
    • 引言
    • 一、 家乡与家世
    • 二、 蒙师与业师
    • 三、 青年会中学的师友
    • 四、 清华两年的收获
    • 五、问学新大陆(一) 密苏里大学的三年
    • 六、问学新大陆(二) 康乃尔大学的三年
    • 七、 归国途中
    • 八、 上海六个月
    • 九、教学相长(一) 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
    • 一〇、教学相长(二) 清华五年
    • 一一、漂泊西南(一) 从北平到重庆
    • 一二、漂泊西南(二) 糊口于四校
    • 一三、漂泊西南(三) 成都九年半
    • 一四、何莫学乎诗(一) 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 一五、何莫学乎诗(二) 朱佩弦及其他诗友
    • 一六、是亦为政(一) 谈教育
    • 一七、是亦为政(二) 谈宪政民主
    • 一八、 转徙东南
    • 一九、万里寄踪(一) 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
    • 二〇、万里寄踪(二) 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
    • 结语
    • 后记
  • 少帅春秋
    • 张老帅和张少帅
      • 楔子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郭松龄反奉·张作霖被炸·枪毙杨宇霆常荫槐
      • 一、 关于郭松龄反奉问题
      • 二、 关于张作霖被炸
      • 三、 关于枪毙杨宇霆、常荫槐
    • 张学良改造兵工厂与杨宇霆之死
      • 杨宇霆这个人
      • 杨宇霆之功
      • 张学良一语压倒林权助
      • 一元钱
      • 兵工厂擅自发枪
      • 办寿无礼
      • 无理要求自寻速死
      • 改造兵工厂
    • 最新发现张学良早年史料普赖德助张调停直奉战争
      • 关于约瑟夫·普赖德其人
      • 普赖德夫人谈青年张学良
      • 普赖德从前线写给夫人的信
      • 普赖德夫人寄美国的家书
    • 张学良突袭中东铁路
    • “九一八”前后与张学良的接触
      • 中央使张学良陷入对苏俄的困境(1929—1930)
      • 杨永泰献策少帅因过于自信而吃亏
      • 九一八事变前我计划在黑龙江领地开垦
      • 少帅倒向中央使国民党扩大会议垮台
      • 预感日本要采取激进的军事行动
      •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建议诉诸国联并派人实地观察
    • 张学良与中原战争资料举要
      • 蒋介石《自反录》中致张的电文
      • 附录一: 张学良的“巧电”
      • 附录二: 蒋主席复张学良的“巧电”
    • 张学良驻武昌趣闻
    • 西安事变两主角:蒋介石与张学良
      • 一、 蒋张二人对救亡政策的不同
      • 二、 东北易帜与对俄事件
      • 三、 张学良发表巧电,使权力达到巅峰
      • 四、 张学良进京欢迎盛况前所未有
      • 五、 关于谁是不抵抗主义者?
      • 六、 张学良奉命负起不抵抗的责任,下野出国
      • 七、 对“东北四省被占”的石破天惊的解说
      • 八、 论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
      • 九、 “领袖就是你们的父母”
      • 十、 张学良对领袖的失望
      • 一一、 对陕甘地区的“剿共”计划旨在消灭杂牌军队
      • 一二、 关于张学良送蒋回京问题
      • 一三、 东北军成为历史名词的经过
      • 一四、 蒋先生为什么不释放张学良?——舆论界的翻案风为何吹到他的头上?
    • 早年女佣回忆张学良与于凤至
    • 大丈夫之气概
    • 闲话张学良九十寿
    • 张学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
  • 自由的人
    • 一 新月诗人徐志摩
      • 2 徐志摩先生轶事
      • 3 从蒋复璁之逝谈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
      • 4 徐志摩与泰戈尔访华韵事
    • 二 “沉沦”才子郁达夫
      • 2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悲剧
      • 3 郁达夫前妻王映霞自白(选载)
      • 4 郁达夫遗孀谈他的晚年与遇难(选载)
      • 5 关于郁达夫之死
    • 三 “才情未尽”闻一多
    • 四 幽默大师林语堂
      • 2 林语堂先生:我的英文老师
      • 3 林语堂先生与我
      • 4 追思林语堂先生
  • 赵元任早年自传
    • 书前
    • 关于我的姓和名
    • 第一部分 早年回忆
      • 一、 东一片儿西一段儿
      • 二、 我的家跟我住的家
      • 三、 我小时候儿说的话
      • 四、 上学念书
      • 五、 变乱跟变故
      • 六、 回南边
      • 七、 到了常州
    • 第二部分 第二个九年
      • 二、 家乡生活
      • 三、 危机与灾难
      • 四、 在苏州度过一年
      • 五、 初入学校
      • 六、 南京三年
      • 七、 “第二次”逗留北京
    • 第三部分 在美十年
      • 二、 在康奈尔的几年
      • 三、 哈佛研究院
      • 四、 风城芝加哥
      • 五、 在柏克莱的一学期
      • 六、 在康奈尔教物理
      • 七、 为罗素任翻译及结婚
    • 附录
      • 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及其著作
      • 追思姑父——赵元任先生
      •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 亦云回忆
    • 蒋序
    • 张序 《亦云回忆》序
    • 胡函代序
    • 张函代序
    • 自序一
    • 自序二
    • 一 嘉兴东栅口
    • 二 我的父亲
    • 三 我的母亲
    • 四 二妹性仁
    • 五 家乡的几位前辈
    • 六 到天津读书
    • 七 辛亥革命知见
    • 八 不幸的二次革命
    • 九 亡命生涯
    • 一〇 归国
    • 一一 迁北京
    • 一二 天津三年
    • 一三 再度出国
    • 一四 首都革命
    • 一五 摄政内阁
    • 一六 滞京一年
    • 一七 南归
    • 一八 北伐时期
    • 一九 对党和政的不同意见
    • 二〇 上海特别市
    • 二一 我印象里的日本
    • 二二 宁案
    • 二三 济案
    • 二四 莫干山
    • 二五 “九一八”沈阳霹雳
    • 二六 最后北行
    • 二七 塘沽停战协定
    • 二八 政整会
    • 二九 余事
    • 三〇 分手与身后
    • 三一 抗日战起
    • 三二 重回上海
    • 三三 南屏十年
    • 三四 战后的莫干农村
    • 三五 迟迟吾行
    • 金跋
    • 沈跋
    • 附录 黄膺白先生家传
  • 蒋廷黻回忆录
    • 第一章 我的先人和老家
    • 第二章 家人和邻居
    • 第三章 启蒙时期
    • 第四章 新学校、新世界
    • 第五章 教会学校时期
    • 第六章 留美初期
    • 第七章 四年美国自由教育
    • 第八章 赴法插曲
    • 第九章 哥大研究与华盛顿会议
    • 第十章 革命仍须努力
    • 第十一章 国内游历
    • 第十二章 清华时期
    • 第十三章 “九一八事变”
    • 第十四章 赴俄考察与欧洲之旅
    • 第十五章 行政院政务处长时期
    • 第十六章 出使莫斯科
    • 第十七章 战争的考验
    • 附录
      • 蒋廷黻的志业
      • 廷黻先生对学术界的贡献与关切
      • 廷黻与我
  • 一个女人的自传
    • 一个女人的自传
      • 再序 英译本“书前”
      • 第一章 讲我自己
      • 第一部 “男孩”时期
        • 第三章 头一岁的长进
        • 第四章 在广东抚台衙门
        • 第五章 小时候出的事和病痛
        • 第六章 开蒙读书
        • 第七章 小三少爷
        • 第八章 小改革家
        • 第九章 搬家到延龄巷
        • 第十章 三小姐了
      • 第二部 女孩时期
        • 第十二章 跟父亲在大治
        • 第十三章 第一次进学堂
        • 第十四章 祸与福
        • 第十五章 自己写信退婚
        • 第十六章 祖父
        • 第十七章 辛亥十月八号和十月十号
        • 第十八章 革命时跑上海
        • 第十九章 “步伟”这名字的由来
      • 第三部 女青年
        • 第二十一章 撵鬼和监斩
        • 第二十二章 安徽人“回”家乡
        • 第二十三章 二次革命
        • 第二十四章 叫洋车到东京
        • 第二十五章 请官费学医
        • 第二十六章 二十一条和中日亲善
        • 第二十七章 毕业回国
        • 第二十八章 孝女
        • 第二十九章 开森仁医院
        • 第三十章 计划和打岔
      • 第四部 和一个男青年
        • 第三十二章 旁观者清吗
        • 第三十三章 一个去国回国的人
        • 第三十四章 新计划
        • 第三十五章 新人物的新式结婚
      • 附记
    • 杂记赵家
      • 第一章 结婚后的忙乱
      • 第二章 蜜月与蜜蜂
      • 第三章 剑桥过家
      • 第四章 第一次欧洲游记
      • 第五章 四年的清华园
      • 第六章 元任和中央研究院的关系
      • 第七章 在华盛顿的一年半
      • 第八章 元任又回到中央研究院
      • 第九章 在南京作“永久”的计划
      • 第十章 安与危
      • 第十一章 撤退后方
      • 第十二章 又到美国
      • 第十三章 从夏威夷到耶鲁
      • 第十四章 在耶鲁两年
      • 第十五章 三次到哈佛
      • 第十六章 元任就教加大
      • 第十七章 元任退休后的工作
      • 第十八章 第四次漫游记
      • 第十九章 八十年五十年回忆
  • 冯玉祥传
    • 引言
    • 第一章 家世及童年 (一岁至十四岁, 一八八二—一八九五)
      • “科宝”诞生
      • 家庭生活
      • 教育与宗教
      • 父母的感力
      • 挂名入伍
      • 十四岁的小兵
    • 第二章 在行伍间的奋斗 (十五岁至廿一岁, 一八九六—一九〇二)
      • 义和团之役
      • 初与基督教接触
      • 落魄的生活
      • 改隶淮军
    • 第三章 新军的下级军官 (廿一岁至廿七岁, 一九〇二—一九〇八)
      • 连升四级
      • 迎养老父
      • 陆氏之知遇
      • 求知的苦行
      • 求学成绩
    • 第四章 革命势力之生长 (廿八岁至卅三岁, 一九〇九—一九一四)
      • 酝酿革命
      • 滦州起义
      • 义师失败
      • 建军的基础
      • 陕西剿“白狼”
    • 第五章 第十六混成旅 (卅三岁至卅六岁, 一九一四—一九一七)
      • 于役陕北陕南
      • 川北立功
      • 讨袁之役
      • 劝陈倒袁
      • 离川回陕
      • 驻扎廊房
      • 横被免职
      • 废帝复辟
      • 消灭“辫子军”
      • 成功之后
      • 口碑传世
    • 第六章 蝉联旅长八年长 (卅六岁至四十岁, 一九一七—一九二一)
      • 武穴主和
      • 免职留任
      • 驻防常德
      • 强硬的外交方法
      • 新政嘉猷
      • 加紧练兵
      • “基督将军”
      • 皖直内战
      • 转驻信阳
    • 第七章 入关出关 (四十岁至四一岁, 一九二一—一九二二)
      • 继任陕西督军
      • 治绩一斑
      • 出关援曹吴
      • 底定河南
      • 膺任河南督军
    • 第八章 陆军检阅使 (四一岁至四三岁, 一九二二—一九二四)
      • 去河南驻北京
      • 南苑练兵
      • 驱黎与贿选
      • 益友贤妻
      • 生活鳞爪
    • 第九章 首都革命 (四三岁, 一九二四)
      • 革命之酝酿
      • 直奉之战
      • 置之死地
      • 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 “国民军”之组织及通电
      • 《建国大纲》
    • 第十章 『首都革命』——成功欤?失败欤? (四三岁至四四岁, 一九二四—一九二五)
      • 摄政内阁
      • 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功
      • 清宫盗宝案种种
      • 占领天津
      • 拥段与迎孙
      • 成功的副产品
    • 第十一章 西北边防督办 (四四岁至四五岁, 一九二五—一九二六)
      • 建设新西北
      • 对外关系
      • 奉军侵入关内
      • 助郭倒张之役
      • 杀徐树铮
    • 第十二章 去国与归国 (四五岁至四六岁, 一九二六—一九二七)
      • 游历苏俄
      • 南口之役
      • 五原誓师
      • “国民军”新生命
      • 五千里长征
      • “国民军”之政治化
    • 第十三章 国民革命 (四六岁至四七岁, 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 会师中原
      • 胜利原素
      • 郑州之会
      • 徐州之会
      • 清党驱鲍
      • 鲍罗廷过郑州
      • 河南之党务政治
      • 前敌政治工作
    • 第十四章 北伐成功 (四六岁至四七岁, 一九二七—一九二八)
      • 军政变化
      • 豫东大捷
      • 第二次大捷
      • 再克徐州
      • 拥蒋复职与继续北伐
      • 西战场血战
      • 北平群英会
    • 第十五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四七岁至四九岁, 一九二八—一九三〇)
      • 军政局面
      • 编遣会议的纠纷
      • 鄂鲁豫陕之变动
      • 冯军初次分裂
      • “国民军”复活
      • “扩大会议”
      • “中原大战”
      • 大战结束
      • 共赴国难
    • 第十六章 最后十八年 (四九岁至六七岁, 一九三〇—一九四八)
      • “抗日同盟军”
      • 山居生活
      • 再度入京共赴国难
      • 抗战初期
      • 喜习文事
      • 西退重庆
      • 出国生活
      • 归途中逝世
      • 结语
  • 从甲午到抗战
    • 第一编 对日战争反思
      • 台儿庄大捷的历史意义
      • 纪念抗战 对日索赔
      • 八年抗战史新解杂录
      • 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初步总结
      • 从屈辱的马关条约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 第二编 汪精卫投敌始末
      • 走火入魔的日本现代文明——“高宗武探路、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二
      • 使中国全土“满洲化”的和战经纬——“汪精卫投敌始末”之三
      • 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上)——“汪精卫投敌始末”之四
      • 从通敌到出走的曲曲折折(下)——“清精卫投敌始末”之五
      • 从高宗武之死,谈到抗战初期几件重要史料
    • 第三编 日本侵华罪行再探讨
      • “九一八”事变的内幕——并论日本篡改教科书之可悲
      • 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从军慰安妇
      •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五十三周年——国人亟应注意日本否认侵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阴
      •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岂容抹杀——驳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之两度狂言
      • 论设立“国耻纪念馆”的重要性——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十一周年而作
      • 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对策——用真材实料来争一时和千秋
      • 凭吊日本侵华细菌战大本营原址
      • 日本“慰安妇”事实俱在——从其曝光经过与深入搜集探索
      • 惊闻胜利泪沾巾——谨以个人辛酸回忆纪念抗战胜利三十周年
  • 再见大师
    • 第一编 大师风度
      • 我所见晚年的章太炎
      •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 赵元任先生的最后一年
      • 烟斗、字典、马——语堂先生的三件事
      •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 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 我所知道志希先生的几件事
      • 我所认识的罗志希先生
      • 怀念朱自清先生
      • 追忆张大千旅居卡迈尔逸事
    • 第二编 大师治学
      • 忆陈寅恪先生
      • 回忆陈寅恪师
      • 陈寅恪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 追思胡适、林语堂两博士
      • 记刘半农先生
      •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 回忆赵元任先生一二事
      • 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 董作宾先生之治学与为人
      • 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
      • 回忆吾师李济
      • 朱佩弦和其他诗友
    • 第三编 大师事迹
      • 记王国维先生
      • 亡兄苏曼殊的身世
      • 忆王云五先生
      • 王云五先生与我
      • 赵元任小传(一八九二——一九八二)
      • 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选载)
      • 蒋廷黻其人其事
      • 记廷黻先生二三事
      • 十年永别忆廷黻
      • 师生之间
      • 山园感逝
      • 忆李济之先生
      • 老舍这一辈子
      • 沈从文还乡记
      • 梁实秋先生传略
  • 民国三大校长
    • 第一编 北大校长蔡元培
      • 蔡元培自述
      • 蔡孑民先生与我
      • 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
      • 随侍蔡先生的经过及我对他的体认
      • 宁粤和谈追随蔡先生的经过
      • 蔡元培先生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 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 青山有幸埋忠骨——蔡元培先生晚年在香港及逝世经过
    • 第二编 清华校长梅贻琦
      • 五月十九念“五哥”
      • 我最初认识梅月涵先生时的一件小事
      • 梅贻琦——一位平实真诚的师友
      • 酒杯边的琐忆——兼记梅贻琦先生饮酒的风度
      • 悼念先师梅月涵先生
      • 回忆梅月涵校长
      • 在大树底下躲雨——梅故校长月涵先生追忆
      • 怀念梅校长——月涵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 清华与我——贺“清华大学”七十五岁
    • 第三编 南开校长张伯苓
      • 张伯苓先生小传
      • 五则故事话“南开”
      • “南开先生”张伯苓
      • 南开大学和张伯苓——大学和大学校长的特色
      •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 我在南开大学的前十年(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六年)(节选)
      • 张、梅两校长印象记
  •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 第一编 先生胡适之
      • 我的先生胡适之
      • 回忆胡适之先生——如沐春风二十年
      • 从胡适与吴晗来往函件中看他们的师生关系
      • 胡适举才二三事
      • 记胡适先生的两次演讲
      • 谈胡适
      • 胡适之先生
      • 胡适的大方向和小框框——为纪念适之先生百龄足岁冥诞而作
      • 一篇从未发表过的胡适遗稿——纪念适之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 附录:张著《中华民族的人格》序
      • 胡适所推选之十大历史名人
    • 第二编 朋友胡适之
      • 梁启超与胡适——两代知识分子的亲和与排拒
      • 蔡元培与胡适——排比一点史料
      • 胡适与辜鸿铭的辫子
      • 三位卯字号人物——胡适之先生给于右老一封贺寿信
      • 胡适与周作人
      • 闻一多与胡适
      • 章太炎与胡适之的一些是与非
      • 胡适与陈衡哲的一段往事——由三十三年前胡适一封抗议书说起
      • 《洛绮思的问题》的作者告白——关于陈衡哲致胡适的三封信
      • 胡适与饶毓泰——并记胡适第二、三、四代学生中的物理学家
      • 关于胡适之先生的一种第一手资料
      • 附录:雷格曼先生致作者信的译文
    • 第三编 知行者胡适之
      • 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
      • 中山先生敬重胡适教授
      • 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为胡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而作
      • 胡适与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八周年
      • 胡适陈独秀有关《新青年》存续问题来往书信
      • 胡适港穗“卖膏药”
      • 胡适小儿子思杜之死
      • 三十年前《夜访胡适谈三事》追记——雷震案·“《自由中国》”·反对党
      • 胡适博士学位考证
      • 适之先生的博士学位及其他——《我当了四年的学徒》之二
  • 从晚清到民国
    • 自序
    • 第一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 第二章 太平天国
      • 一、 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 二、 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 三、 预言书中的洪、杨
      • 四、 “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 五、 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 一、 甲午战争百年祭
      • 二、 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 三、 为黄海血战平反
      • 四、 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 五、 解剖康有为
      • 六、 “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 七、 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 八、 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 一、 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 二、 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 三、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 四、 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 五、 “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 一、 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 二、 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 三、 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 四、 细说辛亥革命
      • 五、 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 六、 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 陈布雷回忆录
    • 前记
    • 自序
    • 回忆录
      • 光绪十七年辛卯 (一八九一)二岁
      • 光绪十八年壬辰 (一八九二)三岁
      • 光绪十九年癸巳 (一八九三)四岁
      • 光绪二十年甲午 (一八九四)五岁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一八九五)六岁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一八九六)七岁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 (一八九七)八岁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一八九八)九岁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一八九九)十岁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一九〇〇)十一岁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一九〇一)十二岁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一九〇二)十三岁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一九〇三)十四岁
      • 光绪三十年甲辰 (一九〇四)十五岁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一九〇五)十六岁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一九〇六)十七岁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一九〇七)十八岁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 (一九〇八)十九岁
      • 宣统元年己酉 (一九〇九)二十岁
      • 宣统二年庚戌 (一九一〇)二十一岁
      • 宣统三年辛亥 (一九一一)二十二岁
      • 民国元年壬子 (一九一二)二十三岁
      • 民国二年癸丑 (一九一三)二十四岁
      • 民国三年甲寅 (一九一四)二十五岁
      • 民国四年乙卯 (一九一五)二十六岁
      • 民国五年丙辰 (一九一六)二十七岁
      • 民国六年丁巳 (一九一七)二十八岁
      • 民国七年戊午 (一九一八)二十九岁
      • 民国八年己未 (一九一九)三十岁
      • 民国九年庚申 (一九二〇)三十一岁
      • 民国十年辛酉 (一九二一)三十二岁
      • 民国十一年壬戌 (一九二二)三十三岁
      • 民国十二年癸亥 (一九二三)三十四岁
      • 民国十三年甲子 (一九二四)三十五岁
      • 民国十四年乙丑 (一九二五)三十六岁
      • 民国十五年丙寅 (一九二六)三十七岁
      • 民国十六年丁卯 (一九二七)三十八岁
      • 民国十七年戊辰 (一九二八)三十九岁
      • 民国十八年己巳 (一九二九)四十岁
      • 民国十九年庚午 (一九三〇)四十一岁
      • 民国二十年辛未 (一九三一)四十二岁
      •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一九三二)四十三岁
      •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一九三三)四十四岁
      •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 (一九三四)四十五岁
      •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一九三五)四十六岁
      •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一九三六)四十七岁
      •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一九三七)四十八岁
      •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一九三八)四十九岁
      •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一九三九)五十岁
      • 陈布雷先生在胜利还都后的工作与生活
    • 附录一 书信 日记
      • 致柳亚子函 ——民国二年(1913)三月七日
      • 致章巨摩函 ——民国二年(1913)
      • 致柳亚子函 ——民国元年(1912)
      • 致胡寄尘函 ——民国元年(1912)八月
      • 致柳亚子函 ——民国元年(1912)
      • 致柳亚子函 ——民国元年(1912)
      • 致胡健中
      • 致徐复观 ——民国三十七年(1948)
      • 陈布雷日记选录 ——畏垒室日记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一日至二月二十九日〕
      • 附:关于陈布雷日记及其他
    • 附录二 陈布雷逝世经过及遗书
      • 临终留呈 蒋总统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留交蒋、金两秘书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致张道藩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致洪兰友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致潘公展、程沧波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致陈方、李惟果、陶希圣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遗副官陶永标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遗夫人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遗训慈、训、叔同诸弟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临终遗诸儿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附录三 论陈布雷
      • 布雷先生的风范 ——“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 记陈布雷先生
      • 报人本色的布雷先生
      • 大记者与大英雄
      • 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
      • 一个文人——陈布雷
      • 我对于布雷先生的认识
      • 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先生
      • 西湖小莲庄访布雷
      • 始终保持书生风度的布雷先生
      • 布雷先生的无私与积极
      • 从两件往事看布雷先生
      • 对布雷先生的怀念
      • 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
      • 重诉生平 ——为陈布雷先生逝世三周年作
      • 赠陈布雷
      • 写给陈布雷先生的一封信
      • 致陈布雷(稿)
      • 和陈畏垒先生
      • 致陈布雷
      • 布雷先生给我的信
      • 先兄陈布雷杂忆
      • 我对先兄为人处世的看法
      • 陈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党
    • 后记
  • 制作后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台湾《传记文学》珍藏系列》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