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心理学精品译丛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4版)2
浏览
1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3 09:39:59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展心理学:探索人生发展的轨迹1
作者简介
前言
1.1 开端
1.1.2 毕生发展的取向
1.1.3 关键问题:决定毕生发展的先天与后天因素
1.1.4 毕生发展的理论观点
1.1.5 研究方法
1.2.2 最早的发展
1.3.2 出生
2.1.2 成长与稳定
2.2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2.2.3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2.3.3 关系的形成
3.1.3 发育中的大脑
3.2.2 皮亚杰的观点
3.2.4 语言和学习的发展
3.3.3 朋友和家庭:学龄前儿童的社会生活
第4章 儿童中期儿童中期的生理发展
4.2 儿童中期的认知发展
4.3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4.3.2 发展中的自我
4.3.4 儿童中期的家庭生活
5.1.3 对青少年幸福的威胁
5.3 青春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5.3.3 关系:家庭和朋友
第6章 成年早期
6.1.3 生理局限和挑战
6.2.3 智力:在成年早期重要吗
6.3.2 关系的推进: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喜欢和爱
6.3.4 工作:选择和开始职业生涯
7.1.2 生理发展
7.2.2 认知发展
7.3.3 亲密关系:中年时期的家庭
7.3.4 工作和休闲
第8章 成年晚期
8.1.2 成年晚期的生理发展
8.1.3 成年晚期的健康和幸福感
8.2.2 智力
8.2.3 记忆
8.3.3 成年晚期的日常生活
9.1.2 定义死亡:如何判定生命的结束
9.2 面对死亡
9.1.3 生命历程中的死亡:原因和反应
9.3 丧失亲人与悲痛
译者后记
参考文献
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和当代研究(原书第4版)2
译者序
2.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深刻的学说
3.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
前言
重点推荐
第一部分 概述
1.2 人格理论预览
1.2.2 不同的人格理论是截然分隔的吗
第2章 如何对人格进行测量和研究
2.1.2 效度
2.2 偏向
2.2.2 种族偏见
2.2.3 性别偏向
2.3 各种人格测验
2.3.2 Q分类测验
2.3.3 他人评定
2.3.4 生物学测量
2.3.5 行为观察
2.3.6 访谈
2.3.7 表达行为
2.3.8 文献分析和传记
2.3.9 投射测验
2.3.10 人口统计学和生活风格信息
2.3.11 是否存在一种测量人格的最佳方法
2.4 哪些不能测量人格
2.5 研究设计
2.5.2 相关研究
2.5.3 实验研究
2.6 人格测验的伦理道德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3 人格心理学简史
1.3.2 宗教
1.3.3 进化生物学
1.3.4 测验
1.3.5 现代理论
1.4 人格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潜意识、自我、独特性、性别、情境和文化
1.5 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格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二部分 人格研究的八大取向
3.1.2 心理结构
3.2 性心理的发展
3.2.2 肛门期
3.2.3 生殖器期
3.2.4 潜伏期
3.2.5 生殖期
第4章 新精神分析和自我的人格理论:认同
4.1.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4.2 艾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情结和社会的重要性
4.2.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4.3 卡伦·霍尼——文化和女性心理学
4.3.2 基本焦虑
4.3.3 自我
4.3.4 神经症性的应对策略
4.3.5 霍尼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4.4 通向现代派理论的桥梁
4.4.2 海因兹·哈特曼
4.5 客体关系理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连接
4.5.2 梅兰妮·克莱恩和关系理论
4.5.3 海因茨·科胡特
4.5.4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
4.6 艾里克·埃里克森——整个生命周期的自我认同和认同危机
4.6.2 认同形成和自我危机
4.7 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理论
4.7.2 自我监控
4.7.3 目标和人生任务的作用
4.7.4 可能性自我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3 男性与女性
第5章 人格的生物学取向
5.1.2 安吉尔曼综合征:基因与人格
5.2 气质的遗传效应
5.2.2 艾森克的气质模型
5.2.3 趋近、抑制和调节
5.2.4 感觉寻求与成瘾倾向
5.2.5 大脑半球与人格
5.1.3 行为基因组学
5.3 双生子研究
5.3.2 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
5.3.3 教养与非共享环境差异
5.3.4 精神分裂症
5.3.5 精神分裂症双生子的推断
5.4 性别认同与同性恋
5.4.2 亲属选择
5.4.3 性激素与性体验
5.5 生物因素的调节作用
5.5.2 生理疾病对人格的影响
5.5.3 合法与非法药物的作用
5.6 生成性环境的影响
5.6.2 外貌揭示人格吗?人格的体型论
5.7 他人的反馈作用
5.8 社会生物学与进化人格理论
5.8.2 灰姑娘效应
5.8.3 进化与文化
5.9 人格与公共政策
5.9.2 文化、纳粹主义和“优越的种族”
5.9.3 人类基因组:未来的种族优生学?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4 防御机制
3.4.2 反向形成
3.4.3 否认
3.4.4 投射
3.4.5 替代
3.4.6 升华
3.4.7 退行
3.4.8 合理化
第6章 人格的行为主义学习取向
6.1.2 条件反射的行为模式
6.2 行为主义方法的起源:华生的行为主义
6.2.2 对小阿尔伯特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恐惧条件反射和系统脱敏
6.1.3 消退过程
6.3 斯金纳激进的行为主义
6.3.2 用操作理论来描述人格
6.3.3 强化控制
6.3.4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沃尔登第二
6.1.4 神经质行为的条件反射
6.4 行为主义的应用:人格变化和个体差异
6.4.2 外部原因和自由意志或自由选择
6.1.5 条件反射原理应用的复杂性
6.5 其他人格学习理论
6.5.2 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和米勒
6.5.3 习惯等级
6.5.4 驱力冲突
6.5.5 育儿模式和人格:罗伯特R.西尔斯
6.5.6 现代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6.6 行为主义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6.7 评价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5 跨文化问题
第7章 人格的认知和社会认知取向
7.1.2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7.2 知觉与信息加工机制
7.2.2 类型化
7.2.3 注意控制
7.2.4 注意的个体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7.2.5 认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7.1.3 认知风格变量
7.3 人人都是科学家:乔治·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7.3.2 角色建构库测验
7.4 社会智力
7.5 人格变量中的解释风格
7.5.2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式
7.6 朱利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7.6.2 强化的作用
7.6.3 心理情境
7.7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7.7.2 观察学习
7.7.3 自我效能感
7.7.4 自我调节过程
7.8 如同计算机一样的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和局限
第8章 人格的特质和技能方面
8.1.2 荣格之内外倾
8.2 戈登·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8.2.2 文化的重要性
8.2.3 机能对等
8.2.4 共同特质
8.2.5 个人倾向
8.1.3 统计学的应用:卡特尔
8.3 当代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
8.3.2 职业生涯规划和其他重要的成果
8.3.3 比五个多,还是少
8.3.4 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8.3.5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证据
8.1.4 Q数据、T数据、L数据和16PF
8.4 人格判断
8.4.2 零熟人
8.4.3 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8.5 类型
8.6 动机
8.6.2 亲和需要
8.6.3 权力需要
8.6.4 动机的测量
8.6.5 表现需要
8.7 表现风格
8.7.2 支配、领导、影响
8.7.3 表现性和健康
8.8 能力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3.7 实验心理学带来的现代发展
3.7.2 自由意志的错觉
3.7.3 记忆增强
3.7.4 婴儿期的遗忘
3.7.5 阈下知觉
3.7.6 记忆
3.7.7 遗忘症
第9章 人格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取向
9.1.2 现象学的观点
9.2 人本主义
9.2.2 与他人的关系界定我们的人性
9.2.3 人的潜能运动
9.3 爱是生活的中心:埃里克·弗洛姆
9.3.2 辩证的人本主义:超越冲突
9.3.3 有证据支持弗洛姆的观点吗,焦虑的时代吗
9.4 责任:卡尔·罗杰斯
9.4.2 成长、内部控制、经历着的人
9.4.3 来访者中心疗法
9.4.4 成为你自己
9.5 焦虑和恐惧
9.5.2 个人的选择:维克多·弗兰克尔
9.5.3 存在自由意志吗
9.6 自我实现:亚伯拉罕·马斯洛
9.6.2 高峰体验
9.6.3 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9.6.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9.6.5 自我实现的测量
9.7 幸福和积极心理学
9.7.2 美国悖论
9.8 对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进一步评估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第10章 人格的人-情境交互作用取向
10.1.2 人格是一种人际交往类型
10.2 动机与目的:亨利·莫瑞
10.2.2 主题
10.2.3 叙事心理学:莫瑞的影响
10.2.4 其他相关概念
10.3 现代交互作用理论的开端:沃尔特·米歇尔
10.3.2 米歇尔的理论
10.3.3 归因
10.3.4 效度
10.4 情境的作用
10.4.2 情境中的“人格”
10.4.3 跨情境的一致性
10.4.4 镜像神经元
10.4.5 个人和社会情境
10.4.6 寻找和创造情境
10.5 时间: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10.5.2 准备状态
10.6 交互作用、情绪和发展
10.6.2 自我的发展
10.6.3 理解难以置信的犯罪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三部分 在个体差异上的应用
11.2 人格性别差异简史
11.2.2 19世纪的观点
第12章 压力、调节和健康差异
12.1.2 病人角色
12.2 人格与冠心病
12.2.2 愤怒的抗争
12.2.3 放弃
12.2.4 其他疾病
12.1.3 疾病引起的人格改变
12.3 人类白蚁
12.3.2 社交性
12.3.3 愉悦
12.3.4 承受压力的被试
12.3.5 心理健康
12.1.4 人格障碍
12.4 责备受害者
12.1.5 先置性素质-压力模型
12.5 自愈型人格
12.5.2 信任和奉献
12.6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自愈型人格的影响
12.6.2 认同、道德和目标
12.6.3 一致感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3 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11.3.2 孕期性激素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11.3.3 性激素在青春期及其后的影响
第13章 文化、宗教和族群:过程和区别
13.2 人格与文化的历史研究
13.2.2 政治文化的实验室研究——勒温的贡献
13.2.3 主位研究法和客位研究法
1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13.4 科学推断的偏差:以种族为例
13.4.2 美国困境
13.5 宗教
13.6 社会经济地位对人格的影响
13.7 语言:一种文化影响
13.7.2 通用语言中衍生的文化:聋人的社会
13.7.3 作为官方语言:“唯英语”运动
13.7.4 语言和思想
13.7.5 双语制会造成两种人格吗
13.7.6 语言和社会交互作用
13.7.7 性别和语言
13.8 文化和测验
13.8.2 刻板印象威胁
13.9 人格与文化的通用模型
13.9.2 文化和人性
13.9.3 文化和理论
13.10 当下的研究方向
13.10.2 族群社会化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11.4 从八种理论视角看人格的性别差异
第14章 爱 与 恨
14.1.2 仇恨的精神分析解读
14.2 仇恨的评估
14.1.3 仇恨的新精神分析观点解读
14.3 爱的人格
14.3.2 爱的精神分析解释
14.3.3 爱的新精神分析解释
14.3.4 爱的认知观点
14.3.5 爱的存在-人本主义观点
14.3.6 爱的文化差异
14.3.7 特质与交互作用的观点:孤独
14.1.4 仇恨和权威主义:埃里克·弗洛姆
14.4 爱的歧途:危险或激烈的性行为
14.1.5 仇恨的人本主义理论解读
本章摘要与总结
14.1.6 特质论:仇恨特质
重要的理论家
14.1.7 仇恨的认知主义解读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14.1.8 学习理论:仇恨是习得性行为
建议阅读
14.1.9 仇恨的文化差异
11.4.1 精神分析理论
11.4.3 生物及进化理论
11.4.4 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
11.4.5 认知理论:性别图式理论
11.4.6 特质理论: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
11.4.7 人本主义理论
11.4.8 交互作用理论:社会及人际特征
11.5 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1.6 爱和性行为
本章摘要与总结
重要的理论家
重要的概念与名词
建议阅读
第四部分 结论和未来展望
15.1.2 乌托邦世界和奖惩的滥用
15.2 再次审视八种人格理论
15.2.2 确实存在八种观点吗
15.2.3 这些理论可以合并吗
15.1.3 遗传超人
本章摘要与总结
15.1.4 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吗
建议阅读
参考文献
7.6.4 控制点
译者序
前言
发展轨迹
性别、种族和民族
临床特征
特别特征
每章的中间和结尾的复习
第1章 变态心理学:历史与现代的观点
1.1.2 行为另类算异常吗
1.2 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历史观点
1.2.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1.2.3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1.2.4 19世纪及现代思想的开端
1.2.5 20世纪
1.1.3 行为危险算异常吗
1.3 异常行为与治疗的当代观点
1.3.2 心理学模型
1.3.3 社会文化模型
1.3.4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1.1.4 行为功能失调算异常吗
本章小结
1.1.5 异常行为的定义
第2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1.2 神经激素和神经递质
2.2 变态心理学个体水平的研究
2.2.2 个案设计
2.1.3 脑成像
2.3 变态心理学群体水平的研究
2.3.2 对照组设计
2.3.3 种族、民族和文化团体
2.3.4 横向设计和纵向队列研究
2.1.4 遗传学
2.4 变态心理学总体水平的研究
2.4.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2.1.5 行为遗传学
本章小结
2.1.6 分子遗传学
第3章 评估与诊断
3.1.2 评估工具的特征
3.2 评估工具
3.2.2 心理测验
3.2.3 行为评估
3.2.4 心理生理评估
3.1.3 发展和文化考量
3.3 诊断和分类
3.3.2 共病
3.3.3 发展与文化因素
3.3.4 诊断系统何时是有害的
3.3.5 作为DSM分类替代的维度系统
本章小结
第4章 焦虑障碍
4.1.2 焦虑的构成
4.2 什么是焦虑障碍
4.2.2 惊恐障碍和场所恐惧症
4.2.3 广泛性焦虑障碍
4.2.4 社交恐惧症
4.2.5 特定恐惧症
4.2.6 强迫症
4.2.7 创伤后应激障碍
4.2.8 分离性焦虑障碍
4.1.3 “正常”焦虑与异常焦虑的区别
4.3 焦虑障碍的病原学
4.3.2 心理学观点
4.4 焦虑障碍的治疗
4.4.2 心理学治疗
本章小结
第5章 躯体形式、解离与人为障碍
5.1.2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5.2 解离障碍
5.2.2 解离性神游症
5.2.3 解离性身份障碍
5.2.4 人格解体障碍
5.2.5 功能损害
5.2.6 流行病学
5.2.7 性别、种族和民族
5.2.8 发展因素
5.2.9 病原学
5.2.10 治疗
5.1.3 转换障碍
5.3 人为障碍
5.3.2 流行病学
5.3.3 性别、种族和民族
5.3.4 发展因素
5.3.5 病原学及治疗
5.1.4 疼痛障碍
本章小结
5.1.5 疑病症
5.1.6 躯体变形障碍
5.1.7 躯体形式障碍的常见因素
5.1.8 功能损害
5.1.9 流行病学
5.1.10 性别、种族和民族
5.1.11 发展因素
5.1.12 病原学
5.1.13 治疗
第6章 心境障碍
6.1.2 恶劣心境
6.2 自杀
6.2.2 谁会自杀
6.2.3 自杀的风险因素
6.2.4 了解自杀
6.2.5 预防自杀
6.2.6 自杀企图后的治疗
6.1.3 双相障碍
6.3 心境障碍的病原学
6.3.2 心理学观点
6.1.4 抑郁的流行病学
6.4 心境障碍的治疗
6.4.2 双相障碍
6.4.3 治疗的选择
6.1.5 性别、种族和民族
本章小结
6.1.6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
6.1.7 抑郁的发展性因素
6.1.8 双相障碍的发展性因素
6.1.9 共病
第7章 进食障碍
7.1.2 人格与神经性厌食
7.2 神经性贪食
7.2.2 人格与神经性贪食
7.2.3 共病与神经性贪食
7.1.3 共病与神经性厌食
7.3 非特定进食障碍
7.4 性别、种族、民族和发展因素
7.4.2 种族、民族与进食障碍
7.4.3 进食障碍的发展因素
7.5 进食障碍的病原学
7.5.2 心理学观点
7.6 进食障碍的治疗
7.6.2 对进食障碍的生物学治疗
7.6.3 营养咨询
7.6.4 认知-行为治疗
7.6.5 人际心理治疗
7.6.6 家庭干预
本章小结
第8章 性别与性障碍
8.1.2 性反应的性别差异
8.2 性别认同障碍
8.2.2 性别、种族和民族
8.2.3 病原学
8.2.4 治疗
8.1.3 理解性行为
8.3 性功能障碍
8.3.2 性唤起障碍
8.3.3 性高潮障碍
8.3.4 性交疼痛障碍
8.3.5 功能损害
8.3.6 流行病学
8.3.7 性别、种族和民族
8.3.8 发展因素
8.3.9 病原学
8.3.10 治疗
8.4 性偏好障碍
8.4.2 朝向儿童和非同意成人的性唤起
8.4.3 含有痛苦或侮辱自身或他人的性唤起
8.4.4 功能损害
8.4.5 性别、种族和民族
8.4.6 发展因素
8.4.7 病原学
8.4.8 治疗
本章小结
第9章 物质使用障碍
9.2 常用的“合法”药物
9.2.2 尼古丁
9.2.3 酒精
9.3 非法药物
9.3.2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9.3.3 可卡因
9.3.4 镇静剂
9.3.5 阿片类药物
9.3.6 LSD和天然致幻剂
9.3.7 吸入剂
9.3.8 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与非法药物使用
9.4 物质相关障碍的病原学
9.4.2 心理学因素
9.4.3 社会文化、家庭和环境因素
9.4.4 发展因素
9.5 物质滥用及依赖的治疗
9.5.2 动机加强治疗
9.5.3 生物学治疗
9.5.4 治疗中的性别和种族/民族差异
本章小结
第10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0.1.2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10.2 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学
10.2.2 家庭影响
10.1.3 精神分裂症的深入分析
10.3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治疗
10.3.2 心理社会治疗
10.1.4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本章小结
第11章 人格障碍
11.2 人格障碍群
11.2.2 B群人格障碍:戏剧性,情绪性或不稳定人格障碍
11.2.3 C群人格障碍:焦虑或恐惧人格障碍
11.2.4 其他人格障碍
11.2.5 发展因素与人格障碍
11.2.6 共病和功能损害
11.2.7 流行病学
11.2.8 性别、种族、民族
11.3 人格障碍的病原学
11.3.2 心理学和社会文化观点
11.4 人格障碍的治疗
本章小结
第12章 儿童和青少年障碍
12.1.2 病原学
12.2 学习障碍
12.2.2 病原学
12.2.3 治疗
12.1.3 治疗
12.3 广泛性发育障碍
12.3.2 病原学
12.3.3 治疗
12.4 注意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
12.4.2 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
12.5 儿童期进食、睡眠和排便障碍
12.5.2 睡眠障碍
12.5.3 排便障碍
本章小结
第13章 老年期与认知障碍
13.1.2 成功晚年
13.2 老年期抑郁和焦虑
13.2.2 焦虑
13.1.3 老年人的心理症状和障碍
13.3 老年期物质滥用和精神病
13.3.2 精神病
13.4 认知障碍
13.4.2 痴呆
本章小结
第14章 健康心理学
14.1.2 对健康的心理学影响
14.2 应激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14.2.2 对应激的测量
14.2.3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14.2.4 性别、种族和发展问题
14.3 医学疾病中的心理和行为
14.3.2 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学因素
14.4 健康相关状况的心理治疗
14.4.2 健康心理学的干预手段
本章小结
第15章 变态心理学:法律、伦理和职业问题
15.1.2 民事委托
15.2 变态心理学中的隐私、保密和特权
15.2.2 告知义务
15.1.3 刑事委托
15.3 许可和治疗失当问题
15.3.2 治疗失当
15.4 职业问题
15.4.2 处方权
15.5 研究与临床试验
15.5.2 儿童和青少年考量
15.5.3 安慰剂对照组的伦理问题
15.5.4 关于研究的文化认知
本章小结
图片来源
附录 自测题
关键术语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心理学精品译丛》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