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备注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 书签 我的书签
  •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移除书签

第二章 1958一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浏览 7 扫码
  • 小字体
  • 中字体
  • 大字体
2022-01-24 20:43:09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 书签
  •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 推荐序
  • 自序
  • 概念提示
  • 目录
  •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 引言
    •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二、危机化解视角对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思考
        •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 第二章 1958一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 一、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 二、危机一:1958一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 三、危机二:1968一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 四、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一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 五、危机三:1974一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 一、危机四:1979一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 (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表现特点
        • (二)1980年经济危机“硬着陆”在城市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 二、危机五:1988—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 (二)经济危机与成本向“三农”的转嫁
      • 三、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一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 四、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 (一)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国家工业化60年的第六次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
        • (二)城市和农村共同分担1993—1994年危机的成本
    •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 一、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 二、危机七: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 (一)危机本源变化——为什么是一场输入型危机
        • (二)“政府进入”是中国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主要经验
        • (三)本轮危机对“三农”与“三治”的影响
      • 三、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 四、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 (一)危机发生前的国内宏观环境
        • (二)以“三农”战略为代表的“民生新政”对2008年危机“软着陆”的作用
        • (三)2008—2009年:第二次输入型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
        • (四)对两次输入型危机应对环境和条件的简单比较
  •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 引言
    • Ⅰ 一个趋势,两种保守,三大战略
    • Ⅱ 中国构筑战略回旋空间要靠两条腿“走出去”
    • Ⅲ 灰色经济、压力维稳与政治体制改革
    • Ⅳ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大事年表
  • 温铁军归来
  • 后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展开/收起文章目录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书签列表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