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金融学(第3版)(精编版) - 黄达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浏览
1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2-22 18:27:2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三版精编版说明
第一版主编的话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货币在对外交往中——外汇
货币流通
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
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币材
铸币
中国早期用纸做的货币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外汇存在的种种形态
计算机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货币单位
货币购买力
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流通中的货币和货币需求
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职能、汇率
第五节 货币的界说
从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
一般等价物
货币与流动性
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第六节 货币制度
币材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
金属货币的铸造
本位币和辅币
对钞票和存款货币的管理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金本位的发展史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和浮动汇率制
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
第二节 外汇与外汇管理
外汇管理与管制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汇率牌价表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
第四节 汇率与币值、汇率与利率
汇率与利率
第五节 汇率的决定
种种汇率决定说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信用也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市场经济要求信用秩序
第二节 利息
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利息的实质
利息之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收益的资本化
第三节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
高利率
历史上对高利贷的态度
资产阶级反高利率的斗争
如何诠释“高利贷”
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当前的“民间借贷”
第四节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国际收支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第五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银行信用
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这个中文词并非古已有之
西方人对finance的用法
比较“金融”与“finance”
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以及本教材的约定
第二节 金融范畴的形成
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第三节 金融范畴的界定
对金融范畴的界定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联合国统计署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类
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跨国金融中介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其他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券商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信托投资公司
财务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
邮政储蓄机构
保险公司
投资基金
汇金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
现代银行的产生
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及构成
商业银行的作用
“金融资本”与垄断
第二节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美、日等国从强调分业到转变方向
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背景与问题
第三节 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的创新与资产业务证券化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网络银行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节 不良债权
需要科学的分析
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及其成因
债权质量分类法
第五节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这一制度引进我国的问题
第六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
客观评价改革成效
第七章 中央银行
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八章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中交易的产品、工具——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特征
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运作流程的简单概括
金融市场的类型
我国金融市场的历史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票据与票据市场
中央银行票据
国库券市场
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
回购市场
银行间拆借市场
第三节 衍生工具市场
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
远期和期货
期权
互换
金融衍生工具的双刃作用
第四节 投资基金
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私募基金
对冲基金
收益基金和增长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
养老基金
第五节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交易方式
我国的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的历史发展
黄金市场的金融功能
我国的黄金流通体制改革
第六节 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
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
创业板市场
第七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欧洲货币市场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演进和格局
国际游资
第九章 资本市场
第一节 股票市场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第二节 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市场
公司债券
长期债券市场
第三节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初级市场
二级市场
第四节 证券价格与证券价格指数
证券价格指数
第五节 资本市场的效率
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金融功能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第四节 金融体系结构的演进趋势
中介与市场的渗透发展
影子银行
把金融中介机构作为总体的研究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关于金融基础设施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清算系统的作用
常用的清算方式
票据交换所
第三节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
第四节 金融业标准
资本质量标准
会计准则
风险管理标准
金融业标准在中国的实践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年率、月率、日率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利率决定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利率决定
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
管制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一个有争议但广为流传的公式
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
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
资产选择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两个角度不可偏废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信用货币与债权债务网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创造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存款货币创造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
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
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关于“现金”的再说明
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现金的增发与准备存款必须不断得到补充
准备存款的不断补充必须有中央银行的支持
中央银行是否可以无限制地为存款货币银行补充准备存款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第四节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外国的、IMF的和中国的M系列
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第三节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货币供给能否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利率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总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紧缩效应
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通货膨胀的“平衡”观
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一节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几种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的平衡——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
第三节 国际储备
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外汇储备规模与管理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我国的利用外资
外债与外债规模
外债的规模管理
我国的境外投资
第五节 对外收支与货币均衡
资本收支与本币资金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的外汇操作
第六节 对外收支与市场总供求
国内经济是基础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对通货膨胀概念的诠释
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温和的通货膨胀与恶性通货膨胀
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以及滞胀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需求拉上及其治理
成本推动及其治理
供求混合推动说
中国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若干观点
第四节 通货紧缩
对通货紧缩的种种解释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我国对货币政策认识的演变
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
相机抉择与规则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行政性手段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应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
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第二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
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
国际通常采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
发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组合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比格局的变化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汇率风险
第二节 汇率政策
人民币是应贬值还是升值
米德冲突与“政策搭配理论”
克鲁格曼三角形
我国的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选择问题
第三节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和政策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层次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
第四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两个有广泛用途的算式
现值与终值
竞价拍卖与利率
利率与收益率
第二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违约因素
流动性因素
税收因素
第三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到期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
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因素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道德风险
关键是估量风险程度
风险的度量
资产组合风险
投资分散化与风险
有效资产组合
第二节 证券价值评估
债券价值评估
股票价值评估
市盈率
第三节 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市场理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第四节 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定价的二叉树模型
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
第二十四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吸收存款
其他负债业务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贴现
贷款及其种类
“真实票据”原则
证券投资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汇兑业务
信用证业务
信托业务
银行卡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风险管理备受关注
风险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别
银行的内部控制
我国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
第五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实际资产与货币资产
第二节 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与银行信用
虚拟经济
第三节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
早期的货币中性说
质疑数量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从货币职能讨论一般均衡论的货币中性概念
货币短期非中性与长期中性
货币政策应该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
第二十六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中国有关金融发展的情况
第二节 金融压抑
金融压抑的政策原因
第三节 金融自由化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教训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改革
第二十七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第二节 金融危机
普遍发生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危害与防范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脆弱”但未导致“危机”之谜
脆弱性与市场化
第二十八章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成本
金融监管失灵问题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组织
第四节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Ⅲ》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金融学(第3版)(精编版) - 黄达》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