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陈寅恪诗笺释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抗戰悲觀論
浏览
5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5 05:58:37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寅恪诗笺释(上册)
《嶺南文庫》前言
目 录
序一 羅 韜
序二 謝 泳
序三 張求會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
意土海戰
瑞士雪山奇景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
故國之思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
吴宓與《紅樓夢》
巴黎和會與留美學生
失戀同學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
王國維之死
古史辨派
王國維與近代中國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
文廷式與晚清政局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
1935-1936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五年丙子)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
抗戰初期的主和論
黄河花園口決堤
抗戰週年
龔自珍詩風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抗戰悲觀論
宋明歷史的重演
蔣汪分裂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初見蔣介石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
滯港難民返回内地
文化節操與抗戰信心
香港舊友
知識分子的稻粱謀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藏書史一頁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杜甫草堂
蔣宋的政治婚姻
汪精衛蓋棺評説
【附佚詩】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眼疾與國事
平生恨事與著述存佚
清華大學故居
通貨膨脹與教授薪俸
美國兵與陪舞女郎
抗戰慘勝
眼疾嘆
國共衝突與美國調停
太平洋海戰
蔣宋重歸於好
雅爾塔協定與蘇俄威脅
蘇俄重佔東北
抗戰勝利亦喜亦憂
“滿洲國”終結
父女同病
外蒙獨立與中蘇問題
外蒙與西藏
中蘇盟約
西安事變與中共
國共和談
中日勝敗的反省
馬關條約
對眼疾的悲觀
重遊英倫
熊式一與林語堂
李提摩太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新南北朝
夫人唐篔
歸國心事
抗戰勝利與蔣宋和好
左翼知識分子與延安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美國霸權與左傾思想
黄秋岳之死
張君勱與國民政府改組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學生運動左右對峙
兩種共産主義
亂世桃源
圍城下的抉擇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
寄身嶺南
國民政府僅餘半壁江山
中共軍隊横渡長江
蔣介石得而復失
去留之間
美國抛棄國民黨政權
金融崩潰
政治協商會議
秧 歌
廣州河南名勝
1950年(庚寅)
近代嶺南詩人
胡適流亡海外
國民黨飛機空襲
禪宗頓悟之喻
馬列主義
明 教
中國通史
政治氣候
國民黨無能
鄭成功與臺灣政權
【附佚詩詩題】
1951年(辛卯)
知識分子積極靠攏
病 中
言必稱馬列
國共之爭
艾葉與紅旗
近代湖南痛史
自比蘇軾
舊書業式微
進軍西藏
結婚紀念日
堅守學術獨立
陳三立遷墓
自稱殘廢
江西同鄉詩人
歸隱與流亡
捐獻運動
對蘇聯“一邊倒”
陈寅恪诗笺释(下册)
1952年(壬辰)
杭 州
水仙萎謝
杜鵑與牡丹
木 棉
院系調整
思想改造
知識分子的馴服
蔣介石評説
兒子、學生批判胡適
“大義滅親”
夫妻初識
【附佚詩詩題】
1953年(癸巳)
唐景崧與臺灣
新 年
去國夢破
朱師轍退休
西湖三老
清史館與《清史述聞》
蘇聯模式
歌功頌德
朝鮮停戰協議
蘇聯政局
論著託付門生
政治學習
《論再生緣》寫作緣起
終老杭州意願成空
謝絶赴京
獨立不遷
【附佚詩詩題】
1954年(甲午)
屈身教職
文史舊學
歲晚寒梅
梅 妻
傳統文化元氣大傷
興亡遺恨
自我放逐嶺南
柳如是不負錢謙益
爲錢謙益翻案
中秋感賦
柳如是
錢謙益復出蒙羞
陝北民歌
棉布統購統銷
批判胡適運動
中國文化本位
舊居難覓
柳如是與陳子龍
錢柳姻緣
【附佚詩詩題】
1955年(乙未)
新遺民
柳如是之死
錢謙益
批判胡風運動
姻緣憶舊
唐篔抄録文稿
月下梅影
《柳如是别傳》寫作緣起
國共兩岸對峙
白頭偕老
政治的高寒
政治預見
抗戰時期的物價
【附佚詩詩題】
1956年(丙申)
不談時政
消滅“四害”運動
蘇共二十大與赫魯曉夫
共産主義與東方
“欠砍頭”的詩史
東西方對峙
柳如是詠寒柳詞
馬克思主義的“格義”
【附佚詩詩題】
1957年(丁酉)
京劇的早年記憶
柳如是與明清易代
鳴放運動
思想節操
“陽謀”
清華國學研究院
錢柳與復明運動
陶鑄的優禮
從鳴放轉向反右
追憶王國維
【附佚詩詩題】
1958年(戊戌)
錢謙益情場得意
梁思成批判父親
“頌紅妝”
感聞鄉音
【附佚詩詩題】
1959年(己亥)
晚節未虧
西藏事變
對“大躍進”的質疑
《桃花扇》與明末清初史事
李香君、柳如是的節操
【附佚詩詩題】
1960年(庚子)
張君秋演劇花絮
梅蘭芳風華不再
陳師曾畫與身世之感
【附佚詩詩題】
1961年(辛丑)
物質匱乏
信仰問題
“厚今薄古”運動
郭沫若與口號詩
目疾與賞月
1962年(壬寅)
物質待遇問題
知識分子待遇
陶鑄、胡喬木登門拜訪
聲名之累
隱逸與貶謫
新婚回憶
夫妻離合與中秋
批判與退休
1963年(癸卯)
郭沫若與《再生緣》
南京考古與李秀成
因言得咎
自感年壽無多
中印戰爭
復明運動失敗
《柳如是别傳》的繁瑣
【附佚詩詩題】
1964年(甲辰)
史筆之絶
謝絶拜年
杜甫草堂
元宵不飲酒
玄奘頂骨與佛教梵文
老少學人趨新媚俗
戊戌政變與晚清政局
劉少奇出訪東南亞
錢謙益願望成空
《柳如是别傳》自述
國共分治
中蘇關係破裂
京劇盛衰
偷生與祈死
中蘇交惡與西方陣營
悔未離開大陸
冼玉清赴港傳聞
張之洞與“中體西用”
政協委員資格
胡喬木與著作出版問題
冷對世俗譏評
種植果樹運動
人生遺恨
家國興亡之感
1965年(乙巳)
蠟梅代梅花
移風易俗與花市
節約過春節
望八之年
學問爲時流所譏
美國干預越南
曾昭燏自殺
政潮暗涌
春節花會
政治甄别與“備戰備荒”
清明掃墓成迷信
群衆性反美示威
懷吴宓
知識分子與“教育改革”
夫妻同甘共苦
反蔣示威與臺灣
人民公社的空想
自比陶潛
流寓香港的回憶
珍妃之死與戊戌變法
1966年(丙午)
情繫來生
林彪與個人崇拜
“備戰”運動
思想之羞人格之辱
焚書與破“四舊”
【聯 語】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
1941(民國三十年辛巳)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
1956年(丙申)
1957年(丁酉)
1958年(戊戌)
1959年(己亥)
1961年(辛丑)
1964年(甲辰)
1967年(丁未)
【年月不詳】
後 記
增訂本後記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陈寅恪诗笺释》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