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民国清流系列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戴望舒的《雨巷》,给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坛带来别样风景
浏览
5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5 02:01:44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总目录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第一章 民国六年(1917)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跋
民国清流贰: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第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被误读的“鸳鸯蝴蝶派”包天笑、周瘦鹃
西游东望十个月后,胡适回到上海
鲁迅与周建人都携情人同居景云里
第二章 民国十七年(1928)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激烈论争
被文学史遗忘的张静庐与《革命外史》
茅盾创作小说《蚀》
蔚为大观的武侠小说及侦探小说
“厌世家”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茅盾誉之“扛鼎”之作
戴望舒的《雨巷》,给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坛带来别样风景
巴金第一部中篇《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刊发在《小说月报》上
沈从文评价施蛰存小说,是“一首清丽明畅的诗”
林语堂与鲁迅时密时疏,不外乎精神胜利法之法门
私人语境中的鲁迅,“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第三章 民国十八年(1929)
胡适、《新月》与悲壮风采的人权运动
林语堂与平社及胡适交好有年
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沈从文
留下斑驳多彩身影的田汉
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邵洵美与唯美颓废倾向的小说
传统保守的梁实秋与颓唐的郁达夫
徐志摩轻盈、潇洒的诗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第四章 民国十九年(193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瞿秋白与鲁迅的友谊
蒋光赤想给中国革命留一个证据
“左联五烈士”
冯雪峰是党联系鲁迅的桥梁
鲁迅与曹聚仁
鲁迅、伊罗生与《草鞋脚》
在左联和国民党的声讨中,胡适拂袖作别上海
丁玲是左联最令人瞩望的作家
蔡元培是高遏行云的文化巨人
民国清流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胡适重返北京大学
“隐逸态度为宜”——周作人躲进“苦雨斋”
“北平是我的老家”——老舍拓宽了小说题材的疆域
北京大学“三大魔”之一——废名与《骆驼草》
嘲讽鲁迅“为一世故老人”——以《狂飙》闻名的高长虹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
“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叫骂声”——钱玄同与章太炎、刘师培的交谊及晚节
“一条清溪,澄澈到底”——由叛徒到隐士的刘半农
“毕竟书成还是否,敢将此意问曹侯”——将《红楼梦》研究当作终身事业的俞平伯
第三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
“真迷众色看如雾”——沈从文是一本内容复杂、分量沉重的大书
“我弦索上迸落着明珠”——冰心,从清丽温婉的《繁星》《春水》到寓意深邃的“问题小说”
人艳如花——才女作家林徽因及“太太的客厅”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及与林徽因的爱恋
“生气勃勃,勇敢结实”——萧乾的小说与报告文学
第四章 民国二十三年(1934)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红极一时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
“半是儒家半释家”——《五十自寿》与重访日本“寻梦”的周作人
“争自由的方法在于负责任的人说负责任的话”——国事日蹙,胡适创办《独立评论》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一身重病,宁死不屈——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与郭沫若
“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闻一多探索新诗格律化中的是非
“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黄门侍郎”投入胡适门下——傅斯年给儿取名“仁轨”及与胡适、鲁迅的关系
“谬承遗命倍伤神”——文化传统呵护人陈寅恪
“表现出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有理论素养、富有个性的严肃批评家梁实秋
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
“为国家做一个诤臣”——胡适抵御日本、保卫国家的思路
把鲁迅当作“人”,不是当作“神”——周作人在“苦雨斋”并不“专谈风月”,对乃兄认识透
“硁硁自守之节,老而弥笃”——集状元、共产党员于一身的教授吴承仕
尾声
民国清流肆: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前言
第一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为谁万里御风行”——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欧美五十一天,作五十六次演说
“燕山柳色太凄迷”——躲在苦雨斋观望的周作人
“云何色殷红”——弘一大师“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让诗人的声音像高射炮一样”——郭沫若、田汉参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
第二章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就任中国驻美大使首战告捷
“中国的甘地”梁漱溟赴延安访毛泽东
“为全节概而免祸累”——陈寅恪在香港宁死不事倭督和汪伪
周扬、冯雪峰、徐懋庸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第三章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一生真伪有谁知”——方圆、冰炭集于一身的周作人
“忽而普罗,忽而民主,忽而民族”——写得一手漂亮小说的张资平
“孤岛”中的张爱玲、苏青和邵洵美
第四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巴金说,“其实我并不理解他”——抗日战争中的茅盾
“聊报国家于万一”——张恨水改写抗战小说
“血若停流定是灰”——老舍别妇抛雏,走上抗战征程
“现在是一致对外的时候”——对政治一向有兴趣的文人梁实秋
第五章 民国三十年(1941年)
《长河》是抗战文学最精彩的收获之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
“我想就是‘不苟’二字”——从日记中看“不苟”的爱国文人吴宓
被史学家忽略的文学批评家——因毛公鼎改变人生的叶公超
文学批评的一股理性冷峻之风——施蛰存的文艺批评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尺长白髯飘飞的冯友兰
第六章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搞到不让他吃公粮”——萧军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从荒原走向世界
“坐近一点嘛,明年不要再写《三八节有感》”——丁玲是座谈会重要人物
王实味、吴奚如的冤案
受邀请而不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狂人”高长虹
“一手攥笔杆,一手握驴鞭”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是《讲话》后的最重要收获
第七章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
“一腔热血,爱国不敢后人”——郑振铎在沦陷的上海抢救珍贵典籍
“敢言敢怒见精神”——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下的马寅初
“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郁达夫的抗战生涯
“相濡以沫沫成海”——珍视友谊并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年代留下几个真实镜头的叶圣陶、李劼人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引言
第一章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雾里梅花江上烟”,老舍在美创作《四世同堂》
“挥鞭依旧笑嘻嘻”,周作人哀怨刻骨的狱中生活
热闹的《传奇》与“我将只是萎谢”的张爱玲
峻急傲倪的闻一多,用生命做了“最后一次的讲演”
“免忆朝歌老比干”,冯雪峰倾情撰写《鲁迅回忆录》
第二章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昂首天外亦豪哉”,《新华日报》肯定张恨水小说为“现实主义道路”
曹禺创作电影《艳阳天》,巴金评价“是件可喜的事”
“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黄永玉说沈从文预言“没有应验”
把“文化娱乐”比喻成“驴打滚”的“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落入文字皆成精品”的林徽因,生命“燃烧着点点血”
第三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丁玲尝试以社会现实主义创作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胡适拒绝做总统候选人,“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郭沫若发表《抗战回忆录》,引来两位妻子凄楚晤面
苏雪林倾其所有支援抗战与魂归故里
被追认“烈士”的爱国诗人戴望舒,一生为情所困
茅盾痛失爱女,受邀访苏,在香港完成长篇绝唱《锻炼》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小引
第一章 民国元年(1912年)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政界、文化界空前活跃,周树人随蔡元培入京
2.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苦涩咀嚼往事
3.“佞西学太甚”的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4.康、梁与孙中山及梁启超丰富的感情世界
5.章太炎、蔡元培的《求刘申叔通信》及与康、梁的分歧
6.周树人作小说《怀旧》,梁启超办《新小说》
7.传奇人物苏曼殊
第二章 民国二年(1913年)
1.轰动全国的宋教仁案,一脸错愕的梁启超、熊希龄
2.“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之周树人
3.从异乡梦里走出的周作人
4.已过气的康有为扶老母之柩回乡,情何以堪
5.南社诗人唱起大风歌,给诗坛吹来一股浩然之气
6.大名鼎鼎的“布衣”林纾“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钱锺书语)
第三章 民国三年(1914年)
1.将西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严复
2.李大钊在《调和之法则》一文中,支持章士钊的“调和论”
3.和晚清小说相比,民初的《断鸿零雁记》《王梨魂》等政治意识明显衰退
4.与“新小说”双雄并峙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大行其道
第四章 民国四年至民国五年(1915—1916年)
1.新文学革命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2.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翻译小说《决斗》
3.“民国大佬”吴稚晖与《新青年》
4.新闻和文学联手演绎袁世凯称帝黄粱美梦
5.已闻新文化运动雷声,孙中山赞书生梁启超等反帝制,表现了民族之正气
文坛亦江湖: 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急先锋”与“乘势英雄”——胡适与鲁迅
当年四海说陈胡——胡适与陈独秀
“带着兰花草”与《青春》相约——胡适与李大钊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
“看风格,要看这些地方”——刘文典与胡适
梦非梦,花非花——废名与周作人
战士和书生——闻一多与梁实秋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徐懋庸与鲁迅
讷讷向人锋敛芒——朱自清与叶圣陶
爱我园林想落晖——林语堂与鲁迅、胡适、赛珍珠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漫将毁誉付东风——张爱玲与苏青
“姑且试试也可以”——冯雪峰与鲁迅
“跳出四条汉子”——周扬与鲁迅
“刑天”遭遇“棍子”——胡风与周扬
“武将军”惜败“文化沙皇”——丁玲与周扬
“正直的人”,“毒辣的鬼”——冯雪峰与周扬
无法远避的政治风尘——郭沫若与沈从文
也是“一块砖头”——丁玲与沈从文
一生不愿提鲁迅——钱锺书与杨绛
马缨花发半城红——俞平伯与何其芳
双鬓终应老是非——吴祖光与吕恩、新凤霞
去年残叶太分明——汪曾祺与沈从文、老舍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民国清流系列》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