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三联讲坛丛书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书名页
浏览
4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2-01-24 11:00:10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总目录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增订版)(三卷本)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初编)
书名页
目录
小引·2018年修订新版序言
2005年版自序
引言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第一讲 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讲 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第三讲 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
第四讲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五讲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第六讲 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
第七讲 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古舆图
附录 思想史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二编)
书名页
目录
引言 在思想史的周围开拓
第一讲 文化史、文明史与思想史——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第二讲 知识史与思想史——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第三讲 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第四讲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陆九渊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为例
第五讲 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以“唐宋”“宋明”两个不同研究范式为例
第六讲 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讲 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例
附录 想象的边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三编)
书名页
目录
2012年版自序
引言
第一讲 从“唐宋变革论”说到宋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研究
第二讲 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思想史
第三讲 “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
第四讲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
附录 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的写法
2012年版后记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书名页
目录
开场白 与鲁迅生命的相遇
第一讲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1936年的鲁迅
第二讲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第三讲 十年沉默的鲁迅
第四讲 “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与《彷徨》的写作
第五讲 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
第六讲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以鲁迅与胡适为中心
第七讲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第八讲 《朝花夕拾》和《野草》
第九讲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
后记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书名页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第二讲 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 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 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 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 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 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 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义和非实体主义
第九讲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 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 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
再版后记
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书名页
目录
增订版序
初版自序
前言 课程介绍
第一讲 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第二讲 立场和方法
第三讲 断裂与承续
第四讲 “当代文学”的生成
第五讲 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
第六讲 当代的文学“经典”
第七讲 当代文学的“资源”
参考书目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书名页
开场白 聊聊这门课
第一讲 且说父亲和儿子(上)
第二讲 且说父亲和儿子(下)
第三讲 儿时故乡的蛊惑
第四讲 鲁迅与动物
第五讲 鲁迅笔下的鬼和神
第六讲 生命元素的想象
第七讲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
第八讲 睁了眼看
第九讲 要有会看夜的眼睛
第十讲 另一种看
第十一讲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第十二讲 生命的路:鲁迅的期待与嘱咐
附录
一、学生考试作业 我之鲁迅观
二、课程总结调查
三、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
四、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
五、部分台湾学生对鲁迅的接受
后记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三联讲坛丛书》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