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老鱼头的麻醉随笔 - 于布为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10 麻醉的质量控制
浏览
2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4-04-29 22:34:41
请
登录
再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麻醉学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
前言
上篇 麻醉的理念
第一章 基础理论
2 关于循证医学之浅见
3 高频喷射通气研究的某些进展
4 现代监测仪的发展趋势
5 高频喷射通气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6 麻醉并发症和意外的防治
7 理想麻醉状态
8 麻醉深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9 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概念及其临床监测
10 麻醉的质量控制
11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与远景
12 手术期间液体治疗(容量管理)的争议与进展
13 麻醉学的进步与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14 全身麻醉中伤害性刺激反应的监测与干预
15 神经损伤抑或神经损伤后发生的记忆改变
16 积极开展小儿麻醉的临床研究
17 麻醉,绝不仅仅是麻醉
18 关于临床麻醉一些问题的思考
19 应当重视对围术期心肌氧供耗失衡的监测与防治
20 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21 麻醉药临床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22 心血管活性药物能否成为全身麻醉的用药组分
23 神经源性痛的中枢高敏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4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5 上海疼痛诊疗发展之我见
26 疼痛医学发展的新模式——“3P医学”和“转化医学”
27 重视老年人的疼痛治疗工作
第二章 指南
2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中篇 麻醉的实践
第三章 麻醉学的建设与发展
2 麻醉科管理ICU的利弊:
3 2009年麻醉科的回顾与展望
4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
5 艰苦创业六十载 继往开来谱新篇:
6 麻醉学科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与地位
7 建立患者术前评估中心(麻醉科门诊)势在必行
8 60年攀登路,一甲子铸辉煌——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成立60周年
9 中国麻醉学科的成绩与隐忧
10 是重视麻醉学科建设的时候了——写在昌克勤医师去世的日子
11 医学百年,麻醉先行
第四章 麻醉科医师的培养
2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科医师
3 成功源于注意细节:——住院医师麻醉培训时注意细节是带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4 论麻醉科医生的短与长
5 热点争鸣之循证医学的误区
第五章 专题研讨与学会报告
2 1995年欧洲麻醉专题讨论会概况
3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工作计划的报告
下篇 辑录
第六章 大师的人生
2 麻醉·人生——李树人教授50年的麻醉生涯
第七章 回应——针对麻醉医师提问的回复
问题2 “理想麻醉状态”“危重患者的围术期液体管理”的相关问题
问题3 关于针灸麻醉
问题4 关于福建三明市第二医院4名患者麻醉后死亡的答复
问题5 扬州市第十届麻醉年会上问题答复
问题6 阑尾术后患者瘫了怎么办
问题7 麻醉工作的价值
问题8 小手术全麻有必要吗
问题9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吗
问题10 闲谈“宣蛰人的理论、朱汉章的刀”
第八章 零星科普
2 麻醉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
3 为何麻醉医师屡被误解
4 痛在哪儿未必病在哪儿
5 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6 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短评
第九章 些许课件
2 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谁代表未来
3 用控制论的思路来改善麻醉管理兼论麻醉无禁忌
4 理想麻醉状态
5 全麻本质探讨和有关问题
6 麻醉医师的成长与培养
7 麻醉深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8 麻醉中的液体管理
9 危重患者的围术期液体管理
10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现状和展望
11 有效循环血容量监测与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
12 医学百年麻醉先行——上海麻醉学发展史
13 中西医的文化背景及对各自发展的影响
14 麻醉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15 中国麻醉学科已走到十字路口
16 中国麻醉机器人——现状与展望
17 现代医院的结构重构与麻醉科的作用
18 我的博士之路——于布为
附录
第十章 论战——以丁香园麻醉版为沙场
2 麻醉理念误区TOP10
第十一章 专访选录
2 麻醉学发展成就舒适化医疗
3 七种疼痛不能耽误
4 “舒适化医疗”打开麻醉新境界——记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
5 未来麻醉学科发展之我见
6 三方观点:麻醉科护士是否需要具备麻醉监测的职能?
7 已失去核心技术的麻醉科,如何走下去
8 麻醉哲思者,让痛苦消失于患者醒来前
9 麻醉医师or麻醉护师
第十二章 麻醉相关的条例与制度
2 上海市麻醉科医师劳动保护条例(草案)
第十三章 于布为大事年表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老鱼头的麻醉随笔 - 于布为》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EPUB 电子书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